跳至主要內容

[Drama]沉重的森林之旅--拜訪森林

into the woods
  • 劇名:Into the woods 拜訪森林
  • 劇作家:Stephen Sondheim(史蒂芬.桑坦)
  • 台灣導演:林家億 演員:請見拜訪森林部落格

如果不是雨漣和毛球,我們看不到這麼用心的演出。

三月九日,我們從E61出發到關渡,還不小心提早轉彎到了莫名其妙的北台技術學院,裡面的警衛伯伯告訴我們可以爬牆到台北藝術大學。到了演出的地方,看到外面已聚集了很多觀眾,也看到導演坐在庭院中與一些人在聊天(也許是訪問?)

場地屬於寬扁形的,字幕在上方,我們坐在門口前面。第一次來看這種現場演出的舞台劇,心裡很是期待,也因為沒看過現場演出,所以在看完後很愉快的覺得,台灣還是有認真的好東西可以閤家觀賞。

劇情內容及演員們的精彩表現就不再多提了,偶爾的小出包也不需要多提,因為這些都是可以再進步的空間,對一群年輕人來說已是一場不小的挑戰,當我們看過節目單裡的演員介紹,只能驚嘆怎麼每個演員都那麼厲害,背景和資歷都很完整,而負責選角的導演在選角時一定很嚴謹,在訓練時也是嚴格要求吧?雖然毛球告訴我們最後一天的倒數第二場還是有些小問題,但不知道怎麼的,我們還是覺得這些演員還是很可敬的。

對於上半場戲裡,印象最深的就是麵包師太太搶奪灰姑娘的鞋與她不斷詢問王子的表情,這在下半場時得到了解答,我也好奇一位男性劇作家,居然能表達出女性在一生中的心路:女孩-女人、母親-妻子。許多女孩在婚前都是男孩捧在手心裡呵護的公主;結婚後,女孩成了女人,也是男孩的母親,但是在內心深處,沒有一個女人不渴望會有白馬王子來拯救她;男人也是,在結婚後不見得會成長,但卻希望有個公主期待被拯救,於是婚姻關係變得岌岌可危,男人不斷找尋需要被拯救的公主,女人不斷的期待被拯救。

劇作家也表達出身為男性的困擾-希望被母親、被女孩認同,於是爬上碗豆樹偷取金豎琴、會生金雞蛋的母雞,在金錢上的滿足後尋求地位上的被認同及被需求,可笑的是當男性取妻後,妻子的角色卻又成了母親的角色,又由母親帶領著成長以及下一代的傳承。

當然還有劇作家所要傳達的,希望父母做好身教及言教,告訴我們所做所為都需要謹慎,因為孩子們會聽會看會學習,孩子的價值觀主要是來自於家庭的影響,當有個貪婪的母親時,孩子會為了尋求家庭地位的認同而扭曲了價值觀,有個貪吃的母親就會導致家庭分離,或是價值觀有偏差的母親,讓女兒們削足適履,只為了能嫁入皇室。

整部戲看下來似乎是劇作家想提醒觀眾「母親」的角色在「家庭」這個小團體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相較於劇中的母親角色,扮演父親的角色似乎不是那麼出色,不是軟弱無能的被繼母推開,就是像個長不大的男孩需要由妻子帶領成長,或是母兼父職的保護孩子。再加上唯一沒出場的小紅帽的母親,由她給小紅帽正直及仁慈的教育,當大野狼將被消滅時,當他們聯手要殺死女巨人時,小紅帽會出現人道的想法,四個家庭中的父親似乎只在最後要消滅女巨人時才露出人類裡最原始獸性的本能。

負面的母親形象除了灰姑娘的繼母外便是劇中帶走麵包師妹妹的女巫,這位母親只是愛她的孩子,害怕孩子被外界傷害,所以禁錮孩子在家中,提供良好安全的環境讓孩子們成長,但是當孩子背判母親時,母親便憤而讓孩子掉入地獄裡,在這樣的差別待遇下,一個養尊處優的孩子掉進了地獄後,就算再得到幸福也只有走向瘋狂一途,於是又見到了一個破碎的家庭。

劇作家讓四個問題家庭的故事在上半場有了圓滿的結束,但在下半場的戲裡卻又讓看似美好的家庭支離破碎,也許因為這樣,所以在演員演出時的氣氛都是輕鬆愉快使人哈哈大笑,但其實這似乎是一個大悲劇,尤其是下半場:歇斯底里、外遇、自殺、搶劫、偷竊、暴力、家庭破碎、自私,上半場拜訪森林後有個圓滿歡喜的結局,下半場拜訪森林後看似美滿的結局全都變了調,而這一切的來源都起於「I wish…」因為我們的「慾望」也可以用佛家所謂的貪、嗔、痴,有了惡因才會有惡果的出現。

越寫越離題了。記得九日晚上看完,心情還是很輕鬆的,我們大略的騎車逛了一下北藝大,看了漂亮的夜景,跑回英專路吃晚餐(宵夜)再吹著寒冷的風回到家,怎麼今天寫起來這麼沉重。


後來很高興的知道這部戲還在三月十二日晚上多加演一場,而且場場爆滿,這是個好消息,表示只要用心的表演還是有人會捧場的,只是台灣的一些禮儀教育好像沒有教的很徹底,在謝幕時只有一個人站起來鼓掌(我也不好意思站啦!)而有些孩子還鬼吼鬼叫的,這不是演唱會啊!

經過這次,我記得如果遇到寬扁形的表演場地要選擇後面中間的位置,坐在前排偏右,讓我們看得很累啊!

謝謝雨漣的邀約和毛球幫忙買票哦!

留言

  1. 從旁邊的小留言板搬進來這裡,不然哪天被洗掉了。

    雨漣說:…童話故事的確都以女性角色為主,跟「家庭」有關係,但桑坦在第二幕顯然想要呼應時代之下的家庭變化,所以最後出現了孤兒、單親。「no one is alone」非常關鍵,因為這是對無解的當代問題提出的一絲希望與鼓勵。或許可以說是桑坦自己隱藏的「I wish」,慾望會帶來影響,但過程中,人會成長。最後他們還是走出森林了喔。

    回覆刪除
  2. 呵呵,很開心你喜歡這齣戲,讀到文字版的評析,真詳細。

    我也來寫一些我看到的東西,
    我覺得傑克偷金雞、偷金幣,除了想要得到女生認同之外,第一件事原是想把他的愛牛贖回來。那頭牛象徵的,不只是一個珍愛的物品,他把牛當成朋友。男生其實除了追求女生的認同,也追求友誼。雖然說他後來也把豎琴當成朋友,感覺有點怪,但我看到的是點出另外一個東西:男生的孤寂。

    桑坦安排兩位王子唱的Agony那段,點出了傑克之外的另外一種男性困擾。傑克的需求是一個階段,王子們的困擾,則是另外一個階段。男人常常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得到想要的東西也不知道怎麼去珍惜,所以不滿足。

    富有的王子什麼都不缺,他們說最想要的東西,是那惟一得不到的(公主、灰姑娘)。這就變成一個弔詭,當他們一得到,那可能就不再是他們最想要的了。從這裡開始,兩個王子就有不同的發展。灰姑娘的王子,唱出白目男人的心聲,他一直想著自己的條件多好,照說天下女子再無理由不去愛他,卻完全沒有想到,灰姑娘需要的是什麼。這個王子的Wish,可以說是不斷追求征服女子的過程。桑坦寫這個角色,寫出很多男人現實生活中的不長進。

    灰姑娘成了公主,不用再拖地後,需要的是安全感。當她知道自己的王子並不是以她的幸福為首要考量,只在意自己的魅力,這種生活也就不值得戀棧。灰姑娘至終找到她想要的,我想是真實誠懇的互動,於是在最後她決定跟麵包師與小紅帽、傑克彼此照應,縱使麵包師是個庸碌的人,有很多的軟弱,但是他經過森林的考驗,有成長[他第一階段的成長是It takes two那一段,說到發現不能光靠自己完成重大的事],並沒有停在原地。

    另外一個王子,長髮公主的王子,他的性格感覺上沒有那麼明顯。在給女巫弄成瞎子後,他漫遊到沙漠去,跟長髮公主相會而重獲視力。這段經歷對王子來說,是個挑戰。對王子來說,倘若他沒碰上這樣的盲眼生活,他會不會好好珍惜長髮公主呢?還是他會像哥哥一樣見一個愛一個?當他成為盲眼浪人,在沙漠中碰上成了單親媽媽,一人帶兩子的「短」髮公主,這跟他以往所認識的那個夢幻美女肯定是大異其趣的。以往長髮飄逸,引吭高歌的公主,現在大概浪漫不起來了。如果他決定不要跟公主在一起,也就不會被公主的眼淚所拯救。

    我覺得桑坦在這部戲裡面,除了沒有人是孤獨的這個盼望以外,另有一個很強烈的概念:面對苦難使人成長,現實生活就是如此。幾乎每一個角色都遇上不順遂的考驗,只是他們的反應不同。
    除了長髮公主與王子,小紅帽在經歷大野狼的肚腹之旅後,唱出:如今我比以前更明白,更認識這個世界。

    麵包師的爸爸,那個謎樣的男子,原本逃避他所面臨妻子去世的這個苦難,但後來當他再度出現面對這個爛攤,試著幫助麵包師和女巫解除咒語,終至成功時,他才安心的離開。

    麵包師自己也試圖逃避過,跟爸爸一樣碰上失去妻子的慘痛。不同的是,在他謎樣老爹的鼓勵之下,他決定回去扛起破碎的家庭。這就是他第二階段的成長。逃避總是比較容易的,可是留下的傷疤會越久越深。

    看完戲許久之後,我還在想灰姑娘故去的媽媽,在墳墓後面唱的那段:Do you know what you wish?
    Are you certain what you wish is what you want?
    If you know what you want, then make a wish.

    這幾句話不只是對著灰姑娘講,也是對每一個角色講,對觀眾講,對我講。
    我們常常想要一些東西。但那些東西對我們的意義,或許是需要深思,或許是一時看不出來
    我們想要的東西,有時真的為我們帶來幸福,但有時卻是個隱藏的考驗。(像是灰姑娘跟王子的愛情)
    即使想要的東西確實招來可怕的苦難,最終背後也可能藏有化妝的祝福。

    我認為桑坦編這部戲編的好,不只是簡單的把童話故事現實生活化,不只是因為他幽默
    而是因為這戲能夠刺激人去用勇敢的態度面對現實人生,看到雖然有失望有傷心,但也有盼望。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可管,例如《兒童與

面對平台隱私變革:使用者的角色轉變與應對之道

在 X (原 Twitter)這個曾經是自由言論的社群媒體上,因該平台最近改變隱私條款,以致於又興起一股使用者搬到其他社群平台上的浪潮,這是很熟悉的場景,從 Facebook 的言論管制,到 X 目前讓被封鎖的使用者自討沒趣的去看封鎖他的人的訊息。我開始在想,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搬遷潮裡,我學到什麼。 Google 曾經提供一個名為 Google Reader 的服務,使用者可以自訂資訊來源,將有提供 RSS 服務的網站或 Blog 資訊加入其中。當時,許多網站或 Blog 都提供 RSS 服務,讓使用者能方便更新資訊來源。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的興起,越來越多使用者開始利用社群媒體的演算法來獲取資訊,Google 最終在 2013 年停止 Google Reader 的服務。這使得一些使用者選擇依賴社群平台提供的資訊,而另一些人則轉向其他類似的 RSS 閱讀服務,例如 Feedly。Google 停止 Google Reader 的一個好處是,其他類似的平台得以有機會生存,而不再由 Google 壟斷這類資訊來源的服務。 最近 Google 反對紐西蘭的新聞議價法案 (Fair Digital News Bargaining Bill),這件事的後續影響可能是 Google 會移除資料庫中紐西蘭新聞的來源。此外,Google 和 Meta 也因類似的法案移除過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新聞內容。 這代表網路使用者不應該再如以往般依賴搜尋引擎、社群平台取得資訊來源,而是開始建立及掌握自己的資訊來源,對於新聞媒體而言,應該著力於提供品質良好的新聞,讓使用者願意付費訂閱,而不是使整個新聞版面充斥廣告,依賴廣告收入,讓使用者無法取得要閱讀的資訊,也讓廣告服務平台掌控收入來源,而有些新聞網站的版面看起來更像是內容農場一樣。 我使用 Twitter 已超過十年,有很長一段時間迷失於Facebook此類社群平台上的互動,直到我感受到社群平台的公開性,使某些惡意的使用者會追蹤社群平台內容,造成隱私隱憂時,便決定不再使用 Facebook,也改變我使用社群平台的策略,讓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功能,也因為這樣,服務平台變動使用者服務條款或隱私權條款,對我並沒太大影響。 至於使用者們擔心 X 平台使用使用者內容訓練人工智慧,在講究著作權、智財權的年代,這乎是要發展人工智慧服務的平台會做的事。目前的平台使用者

各國政府在談資料跨境傳輸時,台灣需要什麼?

保護個人資料可能是各行各業的一個重要議題,不止增加了企業的資安相關成本也增加了法遵成本。尤其是需要跨國傳輸(個人)資料的企業,除了要配合各國的資料保護法(規範、規則)外,也要擔心資料外洩事件後續的成本,還有許多額外的行政手續。許多國家已經感受到資料流動的重要性,也紛紛的透過數位經濟協議、各種雙邊或多邊協議,來減輕企業跨境傳輸資料時的相關成本,以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例如2018年時,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已簽署「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nited States, Mexico, and Canada Agreement),讓這三個國家的企業可以在北美境內自由傳輸資料。 2019年由日本前首安倍晉三在世界經濟論壇和2019年的G20大阪峰會中提出提出「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簡稱DFFT),其核心概念是「基於信任的資料流通」。這樣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彼此信任的跨境資料傳輸,促進資料自由流動,同時確保對隱私、安全和智慧財產權之信任。 在2019年G20大阪峰會時就已談出了DFFT的發展概念,2021年時已擬定發展的藍圖。當時也討論了所謂的資料在地化、資料主權等議題,並且也有著「資料的連結與使用是可提升生產力的重要因素,限制跨境資料流動,會是國際貿易體系的沉重成本之一,且資料在地化的要求可能會提高企業的生產與法遵成本」之共識。 到了2023年,因當時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UN IGF)在日本京都舉辦、及G7日本廣島峰會的緣故,DFFT的概念再次被提出,且被熱烈討論著。G7廣島峰會裡則是建立了夥伴關係機制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Partnership,IAP),並由OECD擔任協調的單位,來建立所謂的IAP;日本的JICA(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也在UN IGF 中提出執行 DFFT 之相關倡議。 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DFFT,可以閱讀: Digital Agency,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 World Economist Forum,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Paths towards Free and Trusted Data Flows 網路上的資料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