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夜訪玫瑰古蹟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外觀

當藝術的理想被政治干擾時,光有熱情的確是不夠,還非常的無奈,這是我昨天晚上睡前讀了手冊中某篇文章的想法。

在眾多商業辦公大樓、飯店、跨國品牌旗艦店林立的中山北路上,有一間光點台北,有一間我很喜歡去的ppaper shop,昨晚參加了夜訪玫瑰古蹟的活動後,這條路上又多了一個文藝空間-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到的時候天色還蠻亮的,工人們還在整理環境,舞台上的舞者專注的在練習晚些要表演的舞蹈,老師凝重的表情指導著舞者,旁邊的咖啡廳還在準備著,庭院中的一片草地上有一株龍眼樹,樹下放著一艘小船和幾盆準備要栽種的花朵。一旁的阿伯叫我到四周走走看看,離活動開始的時間還早,趁天色未暗先拿起相機拍了幾張照片。我一邊走一邊拍,看著練習的舞者們,反而擔心我在那晃來晃去會干擾他們的練習;看看四周的大樓,覺得在大樓裡上班的上班族們算是很幸福的,只要他們願意打開窗低頭看,就可以看到這麼一片古意昂然的綠地。

一回頭看到雨漣已經在46巷的入口處拿著數位單眼在拍了,多虧雨漣才知道這個活動,雖然我已經漸漸的可以接受走入人群,不過對於等會兒要一下子面臨這麼多陌生人,其實還是希望有個認識的人可以聊天。後來毛球也到了,他們都是重裝上陣,一台相機比一台大啊!哈哈。

活動開始,先是看了一些活動的紀錄片,了解這座古蹟坎坷的成立路程後,我們欣賞了《印度之歌》和《傀儡上陣》兩部舞蹈。看《印度之歌》時有一種非常感動的感覺,雖然《傀儡上陣》與蔡女士本身的故事有較切身的相關,不過《印度之歌》的舞者本身有一種魅力,在看她練習時,她臉上的表情和舞蹈的動作就已經非常的吸引人了,而我就在掙扎著要拍照還是專注在舞者的表演時,錯過了許多精彩的表演,雖然我安慰自己已經先看過排練了,但其實差別還是很大的,而且對於相機愈來愈不熟悉,加上只是一台消費型相機,所以這次拍起來的效果實在很差。

舞蹈表演過後,我們到原先名為「最後的華爾滋」咖啡廳吃點心,其實「最後的華爾滋」這個名字聽起來很悲情啊!現在的「跳舞咖啡」聽起來比較沒那麼悲情,和舞蹈研究社的主題也比較切合,不過好像還少了一點點什麼感覺。昨晚的咖啡廳裡提供了很香的鮭魚炒飯、法式三明治(應該是這樣的名字),下午在準備時就已經聞到香味了,饑腸轆轆的大家先讓鏡頭飽餐一頓後,拿著三明治到座位上食用。鮭魚炒飯真的很香,吃法也很特別,拿著海苔捲著炒飯、雞肉、蛋皮、小黃瓜絲和美奶滋捲起來,咬一口,應該很香吧?沒吃到有點可惜,不過坐在一旁的宣宣教我如何在家裡做好吃的鮭魚炒飯,有時間的話來試看看(OS:廚房好熱)。在用點心時,咖啡廳的負責人(應該是吧?)拿了完整的法式三明治出來給大家拍,一旁有人說:「這一個人吃實在太多了。」看他們的料理方式,和周邊的生活型態,我會建議可以做早午餐(brunch)的方式會比較適合。有一桌的媽媽,拿著相機拍下小朋友的動作,也一邊錄音,現在的小孩真幸福,一舉一動都有家長在幫忙記錄著。

因為室內沒有空調,所以會比較悶熱,穿改良式旗袍反而無法吃太多東西,加上要分享劇場經驗的廖先生以及搶救舞蹈社的黃老師都已經到了,所以紛紛走到外面去。聽他們激動的分享自己的經驗,在以前舞蹈社練習的回憶,很多感覺都是只有當事人自己才人感受到的,但在觀眾席裡的我,似乎也感受得到他們激動的情緒。要維護這樣的一個地方,要記住這樣一位藝術家真的很不容易,特別是有政治因素牽扯其中的時候,本來很單純的一個理想,一下子變得複雜許多,也沉重許多。

接下來由主持人帶著大家繞著研究社外圍走一圈,不小心踢到地上的鋼筋,還好手中的相機沒甩出去。真正的入口其實在48巷,一個很小的門,上面還有裝置藝術,進門後左手邊是蔡女士居住的小房間,我們跟著主持人沿著走廊一路走到咖啡廳,由咖啡廳的負責人解說那裡的餐點後,這個活動結束,大家就在裡面坐著休息一下。

我們點了咖啡,雨漣也問有沒有Menu?目前是沒有的,不過十三日,也就是明天的開幕活動應該就有menu了吧?五月十三日,就是明天,母親節,舞蹈研究社正式對外營運,他們的網頁上有折價券,其實應該算是活動DM,把DM印下來就可以免費招待咖啡一杯。

真的和現場那些拿DSLR的人比起來,我拍的相片真是沒什麼,有興趣的話就看一看吧:夜訪玫瑰古蹟照片


在整理照片的時候,突然想起餐廳裡服務人員的態度或是負責人的態度,有種很不自在的感覺,不知道是因為太緊張還是因為把部落客們當成記者對態?現場是有記者的,但是裡面的人給我的感覺,其實像是怕得罪部落客而讓部落客寫了不好的文字,不知道該怎麼說,感覺很複雜,希望是我多想了。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可管,例如《兒童與

關於我所了解的數位錢包 (Digital Wallet)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電子身分證」(eID)和「數位身分證」(Digital Identity)的議題在台灣始終一直具有爭論,但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透過電子化或數位化的方式,讓人民不需要隨時隨地為實體卡的期限、有效性而擔心,但隨之而來的是容易被追蹤、把所有功能都整合在一張卡片時,若卡片遺失,就需要負擔的手續及風險。 更換身分證也涉及許多政治議題的操作,例如在 2019年 ,時任內政部長脫口而出「不換新身分證無罰則 恐無法投票」使全民嘩然。更早的時候,還有聽聞過因為其他國家都更換為多卡合一的晶片或電子身分證,所以台灣也應跟著換,以加速實現智慧台灣的願景。2020年時,我自己 再整理相關的內容 ,相關部門在推動晶片身分證(New ID)的方式則是以民眾比較容易參與的卡面設計開始,但後續的資安問題、資料外洩事件,及新冠大流行,延宕整件事的進度。 2019年時台灣沒有數位發展部(以下簡稱數位部)、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關、個人資料保護法的主管機關「暫時」是國發會,沒有法源依據卻同時也被拿來作認證身分用途的健保卡、有法源也有主管機關的「自然人憑證」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許多公共服務上仍以實際臨櫃服務優先考量,雖然當時已有許多文件可以自網站下載或線上申請,但多數服務只能將實際流程網路化,而不是利用網路優化服務流程,反而增加挫折感。 當COVID-19肆虐後,改變許多服務,也實際的數位化,而許多卡片雖然在緊急情況下被拿來作為認證身分的用途,但從報稅、領口罩、全民普發現金,台灣政府和人民也一起改變使用行為。 目前已知的幾個數位身分證、數位錢包應用 先列一下自己已知道的幾個在進行的案例,不會說太多,因為有許多研究報告可以參考,也可以參考各國在數位身分證上的政策頁面。  1. 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2021年注意到歐盟執委會公布數位身分證相關法案的修正案,後來通過許多歐洲社群使用者持續反對的「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European Digital Identity Wallets )相關立法框架,並推動 4 個大型示範計畫。熟悉歐盟這10年來的電子化、數位化或數位市場法、數位服務法的人會理解,這是一整個將公共行政數位化的過程,從立法、試驗、修法,其實都很完善。台灣也有相關的研究,有興趣的人再自己找找看。 關於「歐盟數位身分錢包」,我所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