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在腦海裡如蝴蝶振翅拍動著

潛水鐘與蝴蝶一版書封

  • 中文書名:潛水鐘與蝴蝶
  • 原文書名:Le 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
  • 作者:Jean- Dominique Bauby
  • 譯者:邱瑞鑾
  • ISBN:9578468334
  • 銷售連結:中文二版英文版(電影封面)
  • 書封及連結均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一直沒有去看由這本書改編成劇本的電影,只因為書沒有讀完,不想先讓電影裡的角色或劇情影響自己讀書的情緒。

這本書在1997年出版,在十年後被拍成電影,這麼長的時間裡,心中有個角落掛著這麼一本書,很多人提過這本書,我不敢也不願去翻動它,就怕任何一點情緒的影響都會減低我對這本書的期待。

在讀這本書前,因為去年《秘密晚餐》的徵文入圍,我可以選擇三本書,在填書單前我猶豫了一下,因為我不確定自己已經準備好讀這本書,所以選了另外三本:《愛像非洲一樣寬》、《潘妮洛普》和《我可以不是艾蓮妮》。

這本書還是掛在我心裡,直到我認為已經可以準備好了,就去圖書館預約了這本書來讀。

結果我還是沒有準備好,要準備什麼呢?我希望自己在讀這本書時,可以忘記幾個場面:阿公因中風倒在病床上好多年的畫面還有阿祖在臨終前被維生機器插滿身體的畫面,以及外婆在臨走前倒在病床上的畫面。

阿公中風後,又因為需要洗腎,所以只能待在醫院裡,一動也不動的躺在床上,任人擺佈,連過年也沒辦法回家。記得最後兩年過農曆年,我們都有去醫院探望他,醫院裡死氣沉沉的燈光,病床上瘦弱的老人用迷濛的雙眼,無神的望著天花板,從南方國家來的看護少女們在一旁嬉鬧著。阿媽每天去醫院跟他說話,她說,阿公還認得她。會這麼說是因為每個親戚到場都會扯開嗓門問他:「我們來看你了,還認得XX嗎?」

我想,阿公心裡多半覺得煩吧!我不是他,但我聽那些親戚念到煩,而且到最後就是一群親戚圍在床腳邊開始聊了起來,不管是在台北的醫院還是南投的醫院。中風的阿公不是植物人,只是他像作者一樣因為疾病纏身而不能動了,但和作者不一樣的是,他還是能表達自己的情緒,只是因為年紀大了,許多事情他大概不願也不想理了。

去探望阿公時,我看著床上的他,我想的是,到他這個年紀,這個情況,望著天花板的他在想些什麼?所以我一直不想翻開《潛水鐘與蝴蝶》的原因,因為自己無法體會那種感受,寫什麼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再怎麼讀都只是字與文章而已。

在讀完《潛水鐘與蝴蝶》後,心裡雖然沉重,但看到的是另一個不同的力量,也許作者在中風時還處於壯年、小孩子年齡還小、還有所愛的事業和所愛的人…還有很多牽掛,他還是努力的去復健,他不認為自己是植物人,所以寄給朋友們信件和朋友交談,用僅剩的一隻眼去看這個世界,認為自己最後會康復,頂多是柱著兩枝拐杖進辦公室,用一隻眼和複雜的表達方式寫下一本充滿生命力的書。

是夜幕低垂的時候了,是最後一班火車駛向巴黎的時候了,是該回我房間的時候了。我期待冬天來到。全身穿得暖暖的,可以遊蕩到夜晚,看太陽下山,燈塔的燈火接班,把希望的光照在四面八方。~西那希露台 p.29~30
我以前是瞎了、聾了,或者一定要在悲慘事件的光照下,才能以正確的角度顯出一個人的光輝。~植物人 P.81
當喧嘩止息,寧靜回返的時候,我聽見了蝴蝶飛過我腦海的聲音。~打野鴨 p.96
好喜歡這三段文字。

奇妙的是,當生命遇到轉折的時候,總是會帶給人另一種啟發,雖然也要看這個人對於上天給予的磨難的處理方式和態度,不同的人對於同一件事的處理方式也不同。他發現周遭同事親友都把他當植物人時,他寄出信件告訴他們,他還醒著,絕對不是「植物」,於是有一些人給他回應,與他探討生命的本質,於是他有了我所抄錄下的第二段話。

書中當然不是全都那麼的正面,他也將罹病的不便與無法與人溝通的痛苦寫在書裡,他以嘲諷的角度描寫自己、醫院、醫護人員及其他病人的狀況,也體會到自己的父親也是處於相近的狀態,諷刺的文字裡看似自娛,卻把他無奈的心境最直接的傳達給讀者,那是多麼無力和痛苦,連對一般人最簡單的吞嚥口水的動作,對他而言也是最困難的事。

compassion在寫這篇文章的過程裡,我翻開小筆記本,在讀完這本書的那天,醒來時我抽了張塔羅牌,是一張名為compassion的牌,看到了左下角那隻準備起飛的蝴蝶停在指節上,寫下了蝴蝶給我的感覺:新生與慈悲。下面是我在閱讀時所抄下的那三段話。作者用僅剩的左眼寫下對生命的熱愛與對疾病所帶來不便的嘲諷,四十多年的回憶如蝴蝶陪伴他在病床上的兩年,當周遭的環境不再干擾他因為疾病而容易聽見噪音的左耳時,他的靈魂在潛水鐘裡,回憶如蝴蝶振翅般連續出現。

在書出版的兩天後,作者也過世了。這隻蝴蝶終於飛出了一直困著他的潛水鐘,飛向新生。

最後我想到了貓玲玲隨寫裡的留言:

我向來認為,人要有掙扎才美。否則看了半天,根本不曉得那個人的精神何在。
嗯,我也同意。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線上參與 APrIGF 2023 的一些筆記

Photo credit:  Adli Wahid 雖然去年在新加坡已經有實際會議,不過去年和今年也是以個人身分線上參與,節省個人差旅支出,也能把握時間在思考議題上。今年的主題「Emerging Technologies – Is Asia Pacific Ready for the Next Phase of the Internet?」討論的內容比較偏向呈現亞太地區的觀點,在發展與應用新興科技之下,如何重視包容與人權相關的議題,免不了會以今年最熱門人工智慧(AI)為主要的討論核心。 最棒的是今年聯合國IGF也接著在 APrIGF 後還有一個一整天的 Parliamentary Track,這則是接下來10月在日本京都的聯合國 IGF 會議呈現亞太觀點的討論內容。由於是亞太地區的觀點,所以也難免會提到多元文化、經濟發展、地緣政治的影響以致於各國、各區域的發展情況不一。 以下的內容中英夾雜,有興趣者可以自己再用機器翻譯。 一些很有用的網站 全球科技政策匯集網站 The Global Tech Policy Atlas 由澳洲國家大學政策設計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以人力搜集全球科技政策的網站,台灣也在收集的對象中。 太平洋地區國家的資料匯集網站 Pacific Data Hub 這裡面的資料對於觀察氣候變遷對太平洋國家的影響十分重要。 Opennet Korea   Open net Korea 是主張網路中立,倡議言論自由的組織。台灣在觀察國際科技政策發展時,多會參考歐盟、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中國。其實亞太地區的韓國是值得觀察和參考的國家,韓國政府的資料治理政策與法案是值得參考的對象。 參與的場次和回應 從2016年到現在,在會議裡的發言是表達意見的管道之一,但我總在想要如何讓自己的意見不是只有在麥克風前講完就沒有了,我從2020年開始便決定把意見都整理到主要的文件裡。APrIGF會議後會將意見整理為一份意見書( Synthesis Document ),並在聯合國 IGF 裡表達亞太區的主張和意見。我不是每一場參與都能馬上產出意見,以下把自己有產出的內容也貼來這裡備份。 AI in Asia-Pacific: Charting a Path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 In my observation, several Western

和 AI 工作三個月的感想

在 ChatGPT 在台灣開始流行後,我和它一起工作了大概 3 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裡有許多出現如何監管、治理AI的文章、也有不少教學、像是有不少如何下關鍵字使它協助你工作。這篇文章純粹以一個使用者的立場來分享,這段時間我與 ChatGPT 一起工作的感想,而不是告訴你怎麼治理它或是如何使用它。 這 3 個月裡如何與 AI 一起工作? 因為我的工作知識涉及的領域不止在網路科技,但網路科技卻是我的所有工作範疇的基礎,網路治理是我的入門磚。 在 2 月底 3 月初時,有一份工作內容是聽 12 場研討會的錄影並摘要,原本我們擔心不了解法庭程序、法律用字、各國的法規和習慣不同,但第一個問題是,怎麼有效率的把錄音裡的話語解釋出來?。後來長官提出了一個方法,有沒有可以聽打字幕的工具?把字幕擷取出來,再翻譯成中文,然後再修改?於是我想到 ICANN 會議、IGF 會議所使用的即時字幕工具,但後來又找到了 Web Captioner 。這是許多 YouTuber 會使用的字幕工具。 也許有人會說,這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錄音筆可以做到這件事了?我要說的是,如果你面對的是不同國家口音、用字習慣、法律用字、法庭程序,錄音筆能否做到同樣的能力?我沒有實際測試過,但 Web Captioner 已經協助減少初期工作的一項負擔,後續的工作完全要依賴這個第一步,不然沒有辦法接下去。 有用過 Google Translate 的人都知道,它最多就是「堪用」而已,你丟什麼給它,它也就回饋你什麼。就是照字面翻譯,沒有上下文的脈絡,當然後續還很多很好用的翻譯工具,但就便利性來說,Google Translate 的便利性還算是高的。 直到 ChatGPT 出現,我從 3 開始用,再到 3.5版,然後付費使用 GPT 4 和一些外掛工具,它開始讓我感受到身為人的限制、受到體力的限制,還有機器學習的快速,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思考如何去問問題。 基本的翻譯工作在 GPT 3 就已經到90%的滿意程度,那個時候我還擔心 Web Captioner 的文字擷取能力會受限於講者的口音,所以我還是會聽著錄音做即時聽打,以使要翻譯的文字檔更完整。一場 90 分鐘的專家討論需要 4 個工作天全力投入才能翻譯、整理完畢,但如果是一個可以講美式或英式英語的講者的專題演講,只要速度不快,大概 1.5 個工作天就能處理完畢。 GPT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可管,例如《兒童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