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冬至.與貓共處

睡覺的阿肥

第一眼看到牠,就知道自己完全的喜歡上這隻貓,不是因為牠可能是寵物,而是因為牠的神情和柔軟的叫聲,還有黏人的個性,讓我完全離不開牠,可以浪費一個小時在路邊陪牠玩。

慵懶的阿肥

原以為牠是野貓,因為牠總是在巷子裡慢步或是在車頂上呼呼大睡,又或是在車頂上擺出人面獅身上的樣子觀望過往的行人。牠喜歡用牠的粉紅色小鼻子探索世界,聞聞這株植物或那株植物,最後,牠有個壞習慣,牠喜歡汽油的味道,所以會把頭伸進車子底盤下做出危險動作,怎麼叫都不肯出來。

夜裡的阿肥沒有人知道牠的性別,大家只知道這隻貓很可愛。有一天,牠在巷子裡消失了,我敲著罐頭也找不到牠。那陣子我很憂鬱,一來是不能適應,二來是覺得很茫然,而貓咪又不見了,在回家的路上少了一個期待的事物。

有天,牠又出現在巷子裡了,我想,牠大概是發情跑走了吧!牠的身邊多了一隻會對牠動粗的小野貓,看看小野貓的體型,應該是母的,總是在我餵罐頭時,一拳揮向阿肥,阿肥也不還手,任小野貓攻擊。餵食時,小野貓總是搶著把全部的罐頭獨占,而阿肥也是默默的讓牠先吃。後來我把小野貓趕走,才能讓阿肥好好的吃東西,牠會把罐頭旁掉下去的食物吃掉,也會用優雅的坐姿進食,這些動作讓我開始懷疑,這隻貓應該是被人遺棄的家貓。

中間的風雨就不說了,總是在Twitter上嘮叨這隻貓的大小事,包括這傢伙在颱風天裡住在我家樓梯間時,不安份的在樓梯間裡大小便之類的事都被我寫在Twitter裡。總之牠從原本的巷子出名到我家這條巷子來,牠大膽又黏人的行徑、誇張的坐姿和翻肚的睡姿、已讓我們全家人懷疑這隻貓不把自己當貓,而是把自己當人看。

睡到翻肚的阿肥

有天,巷子裡的某個媽媽看到牠,告訴我們這隻貓是某戶人家的貓,不過似乎因為吃醋所以跑出來,很久沒看到牠在原本的巷子裡出沒,原來就在這條巷子裡啊!沒過多久,阿肥的主人出現了,牠的身世也終於了解了。

這隻貓原本是隻野貓,是她女兒在補習回家的路上抱回家的,也因此用補習班的名字給牠取名字,因為名字很難聽(哪有貓叫這種名字的,我聽到時,臉上真的出現一個字),所以就不說了。這家人養了這隻貓五、六年,中間也幫這隻貓結紮,而牠也因為太愛聞汽油的味道在車底盤裡不出來而出車禍,以致進醫院開刀。後來小主人出國了,家裡也有其他的貓咪,加上這隻貓原本就是隻野貓,所以又恢復不安份的個性,四處亂跑了起來,他們用任何方式把貓留在家裡,這隻貓就發揮牠野貓的本性,在家裡隨處便溺,最後只好把牠再放到外面來。我估計,大概就是牠不見,我以為牠發情跑走的日子。

當牠定居在這條巷子裡時,牠一下在這戶人家的門口前伸懶腰,一下跑到那戶人家的院子裡大小便,一下跑到人家的門頂上睡覺,還有無數的機車座墊任牠躺,外面的停車場還有無數的車子讓牠盡情的聞汽油味。

寒流來了,我讓牠回到樓梯間裡睡,因為牠的體型大,所以找了好多個箱子給牠,為了解決牠在樓梯間裡大小便對其他住戶造成不便,我跑去買了便盆和貓砂,一個人扛著10L的貓砂穿過四號公園,真是重死了。

牠不愧曾經是家貓,當牠看到貓砂時,就跑上去方便了。從此牠就在樓梯間裡過著白天到外面吹風亂晃的日子,樓梯間成了牠的貓跳台,牠的洗手間就在我家門口外的貓砂盆。直到有一晚,我抱著想跑進家的牠到樓下的貓箱子裡去,摸著牠的頭,牠居然流下眼淚,我真的嚇了一跳,第一次看到牠流眼淚。在Twitter上大驚小怪了一陣子後,我去找了一下資料,原來是耳疥蟲的問題。

昨天終於帶牠去看醫生,自己一個人,扛著這隻貓走到動物醫院,折騰了好一陣子,果然是耳疥蟲的問題。也從醫生的話中了解,看貓的牙齒,牠應該有七~八歲,是一隻老貓了。

睡覺的阿肥

洗澡加看診,共花了近千元,又自己一個人帶著牠從動物醫院走回家,我都不知道自己臂力這麼好。

香噴噴的牠,為了不讓牠的耳疥蟲問題更嚴重,我讓牠待在家裡,也因為牠乾乾淨淨的,原本不讓牠進屋的媽媽,在我從壹陸壹回家後發現,牠已經躺在我家的椅子上撒著嬌。

在餵過花精後,我們讓牠躺在椅子上,原本就沒什麼空間的家裡因為有了牠,所以可坐的空間更少了。可是我覺得很開心,牠不再是野貓了,我願意負擔照顧牠的責任。

凌晨,我洗過澡,昏昏的睡了,醒來,卻看見牠憂鬱的在椅子上舔著自己身上的毛洗澡。

畢竟,牠還是隻野貓啊!爸媽看到牠早上堵在門口想外出的神情,覺得很不忍心,想放牠出去,但和我討論後,我自私的決定等牠耳疥蟲的毛病先解決後,再放牠去外面過著逍遙的日子。我輕輕摸著牠的腮幫子,牠原本下垂的嘴角居然微微的往上揚,把牠的頭安心的放在我的手中。

原來養一隻貓的感覺是這麼的溫暖,而牠是這麼放心的把自己交給我,我看著牠,牠大概和我一樣有著分裂的性格,想往外跑,又渴望著安定的生活,這也許也是一種投射吧!

冬至圓

今天是冬至,就放這麼一張照片應個景吧!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 ,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可管,例如《兒童與

關於我所了解的數位錢包 (Digital Wallet)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電子身分證」(eID)和「數位身分證」(Digital Identity)的議題在台灣始終一直具有爭論,但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透過電子化或數位化的方式,讓人民不需要隨時隨地為實體卡的期限、有效性而擔心,但隨之而來的是容易被追蹤、把所有功能都整合在一張卡片時,若卡片遺失,就需要負擔的手續及風險。 更換身分證也涉及許多政治議題的操作,例如在 2019年 ,時任內政部長脫口而出「不換新身分證無罰則 恐無法投票」使全民嘩然。更早的時候,還有聽聞過因為其他國家都更換為多卡合一的晶片或電子身分證,所以台灣也應跟著換,以加速實現智慧台灣的願景。2020年時,我自己 再整理相關的內容 ,相關部門在推動晶片身分證(New ID)的方式則是以民眾比較容易參與的卡面設計開始,但後續的資安問題、資料外洩事件,及新冠大流行,延宕整件事的進度。 2019年時台灣沒有數位發展部(以下簡稱數位部)、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關、個人資料保護法的主管機關「暫時」是國發會,沒有法源依據卻同時也被拿來作認證身分用途的健保卡、有法源也有主管機關的「自然人憑證」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許多公共服務上仍以實際臨櫃服務優先考量,雖然當時已有許多文件可以自網站下載或線上申請,但多數服務只能將實際流程網路化,而不是利用網路優化服務流程,反而增加挫折感。 當COVID-19肆虐後,改變許多服務,也實際的數位化,而許多卡片雖然在緊急情況下被拿來作為認證身分的用途,但從報稅、領口罩、全民普發現金,台灣政府和人民也一起改變使用行為。 目前已知的幾個數位身分證、數位錢包應用 先列一下自己已知道的幾個在進行的案例,不會說太多,因為有許多研究報告可以參考,也可以參考各國在數位身分證上的政策頁面。  1. 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2021年注意到歐盟執委會公布數位身分證相關法案的修正案,後來通過許多歐洲社群使用者持續反對的「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European Digital Identity Wallets )相關立法框架,並推動 4 個大型示範計畫。熟悉歐盟這10年來的電子化、數位化或數位市場法、數位服務法的人會理解,這是一整個將公共行政數位化的過程,從立法、試驗、修法,其實都很完善。台灣也有相關的研究,有興趣的人再自己找找看。 關於「歐盟數位身分錢包」,我所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