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週日午後的小旅行

這個標題是來自於同事參加了永和的社區大學,她參加的班籍是小小書房的老闆在社大開的寫作班。有個下午,她帶著她的作業來問我怎麼畫摩托車,因為她畫的摩托車被其他同學誤以為是一隻螃蟹,於是我花了五分鐘教她用線條畫摩托車示意圖,接著她又問我,這次的作業題目是XXXX的小旅行,但她不住在永和,所以不知道要怎麼規劃路線,加上小組中有行動不便的同學,所以也希望是交通方便的路線。
這其實考倒我了,因為自己一個人的交通工具就是兩隻腳,不然就是捷運,只要能用腳走到的距離,我都會用走的,所以,我可以一個人走到樂華夜市後方的佳樂去洗照片再走到壹陸壹,約45分鐘的腳程,就連冬天都可以走到滿身大汗。
後來同事的同學們規劃了一條我不常走的路線,靠仁愛公園那,所以也沒再太在意她的作業,但今天我就背著Diana F+和Mini,進行了一場午後的小旅行。
因為底片還沒洗,所以沒有照片。

旅行的目的地是壹陸壹,但主要的目的,是把兩台相機裡的底片拍完。這兩捲底片從去年年底放到現在,要命的是,我早就忘了是哪兩捲。
我的包包裡,裝了兩本書,一本是「深夜在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一本是狄波頓的「哲學的慰藉」,不是要裝氣質,一本是要送人,一本是要在公園休息時看的。另外,還有Diana的相關配件:近拍鏡、閃光燈、快門線、色片。
經過蔡明亮導演以前的工作室,看了盛開的九重葛,在丹堤咖啡前停了一下,因為覺得他們的白色牆面和落地窗很好看,有個小弟弟看著我,大概是紅外套與身上的藍色Diana F+,顏色對比的很惹人注目吧!出過車禍後,我覺得,出門還是穿亮一點比較安全。
從溜狗區進入公園,今天拍的對象是小朋友、家庭出遊,身上顏色越鮮豔,鏡頭愈對準他們。拍到後來,Diana F+的底片捲完了,這台裝的是35mm的機背,使用寬幅的框,裡面裝135底片,可以拍齒孔哦!接著拿起Mini拍,拍著拍著走到壹陸壹,今天是星期日,當然人是排隊排到滿出來的。
沒有進門,在他們的車子上整理一下東西,我走到旁邊的7-11去買底片,接著走到公園裡去換底片。
當我把底片捲好,打開機背時,我傻眼了,裡面裝的是400度的黑白負片,所以,那些漂亮的顏色都裝變成黑與白,而且,我還試了重曝,黑白底片,重曝一定好看不到哪裡去。公司附近那間幫我沖照片裡的大姐一定會笑翻了。
裝上彩色底片,陽光已經沒有三四點那時候好看了,搖搖頭期待好運,把Diana F+收進包包裡,打算把Mini的底片拍完。我想拍幾朵木棉花,衡量了一下,至少要用數位才拍得出那種感覺,此時也後悔沒乖乖用Diana F+要用120機背,因為正方型的構圖似乎好看多了。
拍到全身都是汗,也繞了公園大概兩圈,我走到中安街和永貞路交叉的公園入口,戴上帽子擋著刺眼的陽光,拿起書,在一群鴿子面前讀起書,偶爾看到幾個小孩追著鴿子玩,也看到兩個小孩拿東西丟鴿子,鼓起勇氣去找小孩的家長,請他們教一下小朋友,不要虐待動物。其實好聲好氣的說,家長還是會教一下的,也許家長這個身分對他們而言,還是會有想卸下來不負責一下的時候吧!
回到壹陸壹,剛好可以進店裡排隊,先把手上的書、水和相機放在空位上,實在太重了,就跑去點了能溫暖心靈和身體的熱拿鐵,也很沒良心的在人擠人的時段裡讀起了「深夜在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一邊讀,一邊想著事情,偶爾聽見旁邊的情侶對著店裡與公園擁擠的狀況冷嘲熱諷,就想想自己其實也是很機車的,頭搖了搖,繼續我的閱讀。
等到晚餐時間,我以為店裡的客人會少一點,可以向大哥說聲謝謝並把「哲學的慰藉」拿給他,但人潮不減,對壹陸壹來說是好的,只是,我很久沒在過馬路前和站在人行道休息的他們打招呼了。幾乎每次去,店裡的人都滿到外面來,就算旁邊開了一間我認為很傷身的紅茶冰,也影響不到他們的生意。
結帳後,我帶著裝好底片的F+回到公園,想拍幾張落地的木棉花,此時才想起我忘了把辦公室裡那朵撿到的木棉花丟掉,也忘了在星期五下班前幫柚子苗澆水,星期一大概就看它們一個爛了一個萎靡不振。
晚餐則是在快樂地(原薰衣草)旁的填飽肚子吃了一碗湯年糕,真是好吃極了,大概會變成我愛吃的餐點之一,但也讓我飽到十一點多都還在飽的狀況。
其實整個旅行應該到此就算結束了,但剛才發生了讓我慘叫的一件事。在壹陸壹排隊等咖啡時,我一邊幫mini做捲片的動作,並且以為已經捲好了,回到家,我打開背蓋,原來因為卡住了,所以底片根本還沒捲好,沮喪的關了燈,用手進去調整一下,大概捲個兩圈左右就捲好了再自我安慰的說,應該沒有損失很多張吧!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可管,例如《兒童與

面對平台隱私變革:使用者的角色轉變與應對之道

在 X (原 Twitter)這個曾經是自由言論的社群媒體上,因該平台最近改變隱私條款,以致於又興起一股使用者搬到其他社群平台上的浪潮,這是很熟悉的場景,從 Facebook 的言論管制,到 X 目前讓被封鎖的使用者自討沒趣的去看封鎖他的人的訊息。我開始在想,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搬遷潮裡,我學到什麼。 Google 曾經提供一個名為 Google Reader 的服務,使用者可以自訂資訊來源,將有提供 RSS 服務的網站或 Blog 資訊加入其中。當時,許多網站或 Blog 都提供 RSS 服務,讓使用者能方便更新資訊來源。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的興起,越來越多使用者開始利用社群媒體的演算法來獲取資訊,Google 最終在 2013 年停止 Google Reader 的服務。這使得一些使用者選擇依賴社群平台提供的資訊,而另一些人則轉向其他類似的 RSS 閱讀服務,例如 Feedly。Google 停止 Google Reader 的一個好處是,其他類似的平台得以有機會生存,而不再由 Google 壟斷這類資訊來源的服務。 最近 Google 反對紐西蘭的新聞議價法案 (Fair Digital News Bargaining Bill),這件事的後續影響可能是 Google 會移除資料庫中紐西蘭新聞的來源。此外,Google 和 Meta 也因類似的法案移除過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新聞內容。 這代表網路使用者不應該再如以往般依賴搜尋引擎、社群平台取得資訊來源,而是開始建立及掌握自己的資訊來源,對於新聞媒體而言,應該著力於提供品質良好的新聞,讓使用者願意付費訂閱,而不是使整個新聞版面充斥廣告,依賴廣告收入,讓使用者無法取得要閱讀的資訊,也讓廣告服務平台掌控收入來源,而有些新聞網站的版面看起來更像是內容農場一樣。 我使用 Twitter 已超過十年,有很長一段時間迷失於Facebook此類社群平台上的互動,直到我感受到社群平台的公開性,使某些惡意的使用者會追蹤社群平台內容,造成隱私隱憂時,便決定不再使用 Facebook,也改變我使用社群平台的策略,讓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功能,也因為這樣,服務平台變動使用者服務條款或隱私權條款,對我並沒太大影響。 至於使用者們擔心 X 平台使用使用者內容訓練人工智慧,在講究著作權、智財權的年代,這乎是要發展人工智慧服務的平台會做的事。目前的平台使用者

各國政府在談資料跨境傳輸時,台灣需要什麼?

保護個人資料可能是各行各業的一個重要議題,不止增加了企業的資安相關成本也增加了法遵成本。尤其是需要跨國傳輸(個人)資料的企業,除了要配合各國的資料保護法(規範、規則)外,也要擔心資料外洩事件後續的成本,還有許多額外的行政手續。許多國家已經感受到資料流動的重要性,也紛紛的透過數位經濟協議、各種雙邊或多邊協議,來減輕企業跨境傳輸資料時的相關成本,以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例如2018年時,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已簽署「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nited States, Mexico, and Canada Agreement),讓這三個國家的企業可以在北美境內自由傳輸資料。 2019年由日本前首安倍晉三在世界經濟論壇和2019年的G20大阪峰會中提出提出「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簡稱DFFT),其核心概念是「基於信任的資料流通」。這樣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彼此信任的跨境資料傳輸,促進資料自由流動,同時確保對隱私、安全和智慧財產權之信任。 在2019年G20大阪峰會時就已談出了DFFT的發展概念,2021年時已擬定發展的藍圖。當時也討論了所謂的資料在地化、資料主權等議題,並且也有著「資料的連結與使用是可提升生產力的重要因素,限制跨境資料流動,會是國際貿易體系的沉重成本之一,且資料在地化的要求可能會提高企業的生產與法遵成本」之共識。 到了2023年,因當時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UN IGF)在日本京都舉辦、及G7日本廣島峰會的緣故,DFFT的概念再次被提出,且被熱烈討論著。G7廣島峰會裡則是建立了夥伴關係機制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Partnership,IAP),並由OECD擔任協調的單位,來建立所謂的IAP;日本的JICA(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也在UN IGF 中提出執行 DFFT 之相關倡議。 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DFFT,可以閱讀: Digital Agency,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 World Economist Forum,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Paths towards Free and Trusted Data Flows 網路上的資料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