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4月23日的丹麥創新設計,到26日的2013 IOT x Big Data 台歐智慧產業高峰論壇,最後是27日下午的Code for Tomorrow的Earth Day Workshop,彷彿進行了一週的腦力激盪。
在23日的演講結束後,讓我最難忘的是台上的講者說的一句話:Focusing on ideas and requirements。
至於IoT & Big Data的論壇,我看到了資策會的專家們畫出了許多的願景,同時還不斷提到:「台灣是個很適合當做測試的地方。」這點我不奇怪,就像手機剛發展時,Nokia與Motorola只要有新的機型,都會先拿台灣做市場測試。一來是因為台灣人喜歡嚐鮮,二來是台灣人還頗捨得在三C電子上的消費。不過IoT是個整體環境的連結,小至資料,大至產業,如果貿然的就做測試,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可能會導致一場災難,而這也是趕流行的公部門常犯的失誤之一。
到了27日下午的地球日工作坊,儘管我不是寫程式的人員(也不是工作人員),卻也感受到一種開放力量所帶展現的生命力。
這場期待以久的工作坊剛好是在G8的Open Agriculture之前,在短短的兩個小時裡產出了兩個計畫:
這場期待以久的工作坊剛好是在G8的Open Agriculture之前,在短短的兩個小時裡產出了兩個計畫:
- 好愛米(Good Rice),計畫的主持人是C.K.,我簡短的列出以下:
- 地籍與所得資料的結合。有產銷履歷表的資料是屬於所得較低的地方。
- 土壤污染與產銷履歷的結合,讓消費者了解米的來源是否為安全來源。
- 購買所得較低的地區所產的米,以公益給予協助。
- 地籍資料的對應與取得,需要付費給縣市政府,如何避免隱私權的問題。
- 如何連結消費者與生產者。
- open street map的使用,劃出農田的範圍。
- 農夫市集 farmer market的時間/地點結合(目前民間與政府都有提供相關的資訊)。
- Food Open Data:這是由Kny所提出的,透過使用者在手機上安裝APP的方式,把食品包裝上的條碼掃瞄拍照後做辨識,可以知道這個產品的履歷及加工過程。聽起來很像是農委會做的農產品產銷履APP,也很像安心食品履歷追溯網所提供的APP的做的功能,不過這兩個APP的各自獨立,且後者的APP的掃瞄後就出現資料庫錯誤的訊息。在一群工程師低頭默默的寫程式打拼的過程裡,在外面稍微聊了一下這個APP的應用方向十分的廣:
- 醫療用途:食品成份的致敏性、慢性病患者的飲食控管。
- 食品履歷追蹤及安全:食品添加物及相關加工工廠資訊、健康食品認證相關資訊。
- 社群的相互交流。
- 甚至可以把Good Rice的資料庫包在裡面。
- IoT的應用,我拿冰箱來舉例,而這似乎也是目前業界在做的:
- 讓冰箱裡有一個條碼掃瞄器,當購買回來的產品在放入冰箱,條碼解讀後,除了了解產品的來源外,也許可以提供主婦食譜參考,在食品到期日前發送訊息到手機裡,可以避免食物的浪費。甚至可以計算出一個家庭的食材使用量,當食品將要吃完時可以發送訊息到供貨商,例如像主婦聯盟或是大王菜舖子這類的食品合作社可以提供一週的食物量、從營養師的資料庫取得營養保健建議,同時也可以避免你家的冰箱成了異次元空間,找到長出不知明生物的過期產品,保持冰箱的清潔與衛生。在這樣的一個例子裡,正是目前許多國際農業組織所注意的議題:
- 食品履歷(Food Traceability)
- 食品安全(Food Security or Food Safety)
- 不再浪費食物(No more food waste)
- 透過ICT應用來幫助農村進行改善(ICT in Agriculture or ICT for Rural Development)
- 2013 IOT x Big Data 台歐智慧產業高峰論壇也可見:Schee:在台灣,開放資料遠比海量資料重要(二)
- Code for Tomorrow的Earth Day Workshop:Schee:Open Data 的人才培育 (2)
留言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