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讀 2019 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和「全球風險報告」

自從把重心放在網路治理領域後,比較少去關注世界經濟論壇 (World Economic Forum,WEF)的一些報告。最近看到一些媒體、政府部門的新聞稿在慶賀台灣的全球競爭力排名已前進到 12 名,刻意彰顯自己的政績,都讓我感到十分有趣。通常排名進步有幾種可能:1. 台灣真的競爭力提升了不少,2. 其他國家/經濟體系的評分下降,3.評分的方式改變。
Source: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9
於是我看了自己在 2015 時所觀察歷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的「不利經商因素」(The most problematic factors for doing business),從 2011-2012 至 2015-2016 的報告中,「政策的不穩定性」和「低效的政府官僚」一直都是台灣兩大不利經商因素。在 2019 年的全球競爭力報告裡已經看不太出來明確的項目,但在另一份報告 Global Risk Report 裡,從 2018 年起就有相關的項目。
Source: Global Risk Report 2018, Taiwan (China)
在 2018 年時,台灣的前十大風險為:1.利益衝突、2.能源價格衝擊、3.財政危機、4.失業或就業不足、5.資產泡沫化、6.嚴重的社會動盪、6.網路攻擊、6.自然災害、9.極端氣候事件、9.水資源危機。

Source: Global Risk Report 2019, Taiwan (China)
從 2019 年的報告裡,可以看出台灣的前 10 大風險為:1.利益衝突、2.能源價格衝擊、3.資產泡沫化、4.極端氣候事件、5.失業或就業不足、6.網路攻擊、7.失敗的國家治理、8.嚴重的社會動盪、8.水資源危機、10.難以控制的通貨膨脹、10.自然災害、10.國家崩潰或危機。

從這兩年的危機評估裡,可以看得出來「利益衝突」和「能源價格衝擊」都在前兩名,「極端氣候」影響從第 9 大風險前進到第 4 大風險。台灣人不懂得避開利益衝突是一種久遠的文化,球員兼裁判的事件一直都出現在生活中,比較可憐的是,我們的教育裡一直都沒有教導「什麼是利益衝突」、「為什麼要避免利益衝突」和「如何避免利益衝突」,大多數的教育是只要有好處就拿,更遑論所謂的「ethics」教育。同時在政府治理相關項目「失敗的國家治理」從 2018 年的第 11 名前進到 2019 年的第 7 名;「國家崩潰或危機」也自2018 年的第 12 名前進到第 10 名。這兩項都符合了台灣人民心中的那份「亡國危機意識」正在增加中,而這就可能會導致社會動盪這些因素都是有連帶關係的。

在看過 2018 和 2019 的風險報告後,再回頭看今年度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在 2017 年時,這份報告已經改變了它的評估項目。於是我找了與國家治理相關的項目,並以藍色框出:
Sourc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9
其實在 2019 年的評比裡,我相信台灣有許多進步的一面,但與2018年相較下,在政府管制、網路參與度項目的評等都較去年退步;透明度上,貪腐發生的機會沒有改善也沒有變差,也呼應了風險報告中「利益衝突」是台灣經商風險最高的項目。

在「政府的未來定位」(Future orientation of government)項目評分裡,台灣只拿了 59.4 分,在141個經濟體裡排名第 47,其他同樣位在亞太地區的新加坡(8)、香港(12)、印度(15)、南韓(16)、日本(17)、澳大利亞(22)、馬來西亞(25)、中國(28)、越南(40)、紐西蘭(41)。台灣政府相較前述亞太地區國家,對於未來的遠景,今年得到評等分數較低。在「政府的未來定位」裡面的項目包括:
  1. 政府確保政策穩定(Government ensuring policy stability),51.5分,排名 61,此項目最高分者是瑞士。
  2. 政府對變化的反應 (Government's responsiveness to change),47.8分,排名 62,此項目最高分者是新加坡。
  3. 立法框架對數位商業模式的適應 (Legal framework's adaptability to digital business models),44.2分,排名 47,此項目最高分者是美國。
  4. 政府長期遠見 (Government long-tern vision),44.2分,排名 79,此項目最高分者是新加坡。
  5. 能源效率法規 (Energy efficiency regulation),72.3分,無排名,此項目最高分者是義大利。
  6. 再生能源法規 (Renewable energy regulation),69分,無排名,此項目最高分者為德國。
  7. 現行與環境相關的條約 (Environment-related treaties in force),n/a,有六個國家為高分:德國、丹麥、芬蘭、荷蘭、挪威、瑞典。
第 1 至 4 點為「政府的適應能力」,第 5、6、7 點與環境永續較為相關,這七個項目用以評估一個政府是否具有遠見、有對自己國家的未來定位。很明顯的,台灣政府在談了那麼多年的政府數位轉型,但在應變能力上還是沒有提升;中國對台灣的恐嚇、台灣自己內部的分裂與動盪,都讓我們無法對於未來有超過四年或八年的遠景;儘管很多計畫在談 2030、2050年的未來,但人民也很清楚,只要一更換執政黨,所有的政策規劃就全部被抹除重來。

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比對 2018 年 WEF 針對 140 個經濟體系的評比,此時台灣維持在第13名,也可以從下圖知道在 2017 年對 135 個經濟體系評比中,台灣已是第 13 名,所以台灣一直是在進步,這是可以肯定的,但政府治理的問題、政府人員的應變能力、立法框架對數位商業模式的應變能力不改善、彈性不夠大,其實也是危害著整個台灣對於招商、人才招募、經商環境。
Source: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8
至於民間的應變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但很可惜的,但創新能力(Innovation Capability)這個項目裡,台灣從 2018 的 81 分掉至 80.2 分,雖然維持在第四名,且研究發展能力、多方利害關係人合作(包括公司內部合作、外部合作、產學合作)的成機都不差,但在「商業化」(Commercialization)的能力卻是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於買家的複雜度、商標申請量都是下降的,也許是因為長期依賴中國的緣故或是外交困境導致,這些也許是我們在喜孜孜的看著進步成績時,所要保有的危機意識。

也許有些人對於這樣批判性的內容感到不以為然,這樣的內容似乎在抹煞了其他人的努力。從 WEF 所提供的研究方法論裡裡,可以得知,這份報告的資料來源可能是來自公開資料,而在「政府的未來定位」項目,則是來自意見調查。讀者無從得知這些意見調查的對象是誰、問卷的內容與項目、回答問題的根據是什麼,我們無從得知。

個人對於這些報告的解讀就到這裡,寫這篇的目的其實是想告訴各位讀者,不要只讀單一年度的年報,這種歷年性的報告很有可能會改變評估標準、評估項目。從 2011 至現在,這份報告也更動了幾次,它的確具有參考價值,但絕對不適合政府部門作為施政成績的「證明」。

留言

  1. 閱讀您的文章總是讓我不斷反思自己對於世界的認知,也對應到最近讀書會聽到同儕分享的《真確Truthfulness》這本書的內容,很感謝總是有這麼優質的部落格文章,提醒我自己的思考方式需要改變💪🏼💪🏼💪🏼🙇🏻‍♂️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真確」也是一本讓我受益很多的書。
      謝謝你的回應。

      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線上參與 APrIGF 2023 的一些筆記

Photo credit:  Adli Wahid 雖然去年在新加坡已經有實際會議,不過去年和今年也是以個人身分線上參與,節省個人差旅支出,也能把握時間在思考議題上。今年的主題「Emerging Technologies – Is Asia Pacific Ready for the Next Phase of the Internet?」討論的內容比較偏向呈現亞太地區的觀點,在發展與應用新興科技之下,如何重視包容與人權相關的議題,免不了會以今年最熱門人工智慧(AI)為主要的討論核心。 最棒的是今年聯合國IGF也接著在 APrIGF 後還有一個一整天的 Parliamentary Track,這則是接下來10月在日本京都的聯合國 IGF 會議呈現亞太觀點的討論內容。由於是亞太地區的觀點,所以也難免會提到多元文化、經濟發展、地緣政治的影響以致於各國、各區域的發展情況不一。 以下的內容中英夾雜,有興趣者可以自己再用機器翻譯。 一些很有用的網站 全球科技政策匯集網站 The Global Tech Policy Atlas 由澳洲國家大學政策設計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以人力搜集全球科技政策的網站,台灣也在收集的對象中。 太平洋地區國家的資料匯集網站 Pacific Data Hub 這裡面的資料對於觀察氣候變遷對太平洋國家的影響十分重要。 Opennet Korea   Open net Korea 是主張網路中立,倡議言論自由的組織。台灣在觀察國際科技政策發展時,多會參考歐盟、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中國。其實亞太地區的韓國是值得觀察和參考的國家,韓國政府的資料治理政策與法案是值得參考的對象。 參與的場次和回應 從2016年到現在,在會議裡的發言是表達意見的管道之一,但我總在想要如何讓自己的意見不是只有在麥克風前講完就沒有了,我從2020年開始便決定把意見都整理到主要的文件裡。APrIGF會議後會將意見整理為一份意見書( Synthesis Document ),並在聯合國 IGF 裡表達亞太區的主張和意見。我不是每一場參與都能馬上產出意見,以下把自己有產出的內容也貼來這裡備份。 AI in Asia-Pacific: Charting a Path for Responsible Innovation In my observation, several Western

和 AI 工作三個月的感想

在 ChatGPT 在台灣開始流行後,我和它一起工作了大概 3 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裡有許多出現如何監管、治理AI的文章、也有不少教學、像是有不少如何下關鍵字使它協助你工作。這篇文章純粹以一個使用者的立場來分享,這段時間我與 ChatGPT 一起工作的感想,而不是告訴你怎麼治理它或是如何使用它。 這 3 個月裡如何與 AI 一起工作? 因為我的工作知識涉及的領域不止在網路科技,但網路科技卻是我的所有工作範疇的基礎,網路治理是我的入門磚。 在 2 月底 3 月初時,有一份工作內容是聽 12 場研討會的錄影並摘要,原本我們擔心不了解法庭程序、法律用字、各國的法規和習慣不同,但第一個問題是,怎麼有效率的把錄音裡的話語解釋出來?。後來長官提出了一個方法,有沒有可以聽打字幕的工具?把字幕擷取出來,再翻譯成中文,然後再修改?於是我想到 ICANN 會議、IGF 會議所使用的即時字幕工具,但後來又找到了 Web Captioner 。這是許多 YouTuber 會使用的字幕工具。 也許有人會說,這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錄音筆可以做到這件事了?我要說的是,如果你面對的是不同國家口音、用字習慣、法律用字、法庭程序,錄音筆能否做到同樣的能力?我沒有實際測試過,但 Web Captioner 已經協助減少初期工作的一項負擔,後續的工作完全要依賴這個第一步,不然沒有辦法接下去。 有用過 Google Translate 的人都知道,它最多就是「堪用」而已,你丟什麼給它,它也就回饋你什麼。就是照字面翻譯,沒有上下文的脈絡,當然後續還很多很好用的翻譯工具,但就便利性來說,Google Translate 的便利性還算是高的。 直到 ChatGPT 出現,我從 3 開始用,再到 3.5版,然後付費使用 GPT 4 和一些外掛工具,它開始讓我感受到身為人的限制、受到體力的限制,還有機器學習的快速,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思考如何去問問題。 基本的翻譯工作在 GPT 3 就已經到90%的滿意程度,那個時候我還擔心 Web Captioner 的文字擷取能力會受限於講者的口音,所以我還是會聽著錄音做即時聽打,以使要翻譯的文字檔更完整。一場 90 分鐘的專家討論需要 4 個工作天全力投入才能翻譯、整理完畢,但如果是一個可以講美式或英式英語的講者的專題演講,只要速度不快,大概 1.5 個工作天就能處理完畢。 GPT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可管,例如《兒童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