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別錯過了這次數位轉型的機會


今年許多國際事務並沒有因為 COVID-19 疫情而停擺,而是認真的去考慮「數位轉型」這件事,不再像以往只把數位轉型的重點放在傳統產業的資訊化或數位化,而是去思考如何透過網路來讓每一件事情維持正常的運作。例如許多國際會議,以往只有直播視訊,現在真正的改為線上舉辦,從 ICANN、APNIC、APrIGF、EuroDIG、聯合國 IGF、IETF等網路治理相關的會議全都改為線上舉辦外,聯合國的 eCommerce Week 也改為線上,各有優缺點,這日後再談。

昨天晚上參與了經濟發展合作組織 (OECD) 的線上研討會。台灣在這次的防疫上,在國際間擁有很好的聲譽,人民願意配合政府的規定載口罩,也落實隔離和配合政策,這都是其他國家文化裡少見的。

但接下來,以下的內容有點沉重,當然不是要談「數位發展部」,而是要談談從今年 4 月起,這些國際會議的內容已經不再談防疫,而是談「下一步要用科技做什麼?」來看台灣現在還卡在等著新部會幫他們規劃數位轉型,可能會是台灣政府最大的危機。

在今年 4 月的聯合國電子商務週,其中一天的議程裡,談到了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線上診療。這裡面有談到了大家會對人工智慧的正確度、可信度其實是相當低的,但它可以先進行像是詢問櫃枱 (服務枱) 的功能,先做簡單的分類。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就提供了 WhatsAPP 的 Chatbot,讓使用者可以透過這個聊天機器人可以先了解相關資訊。

接下來幾乎很多的線上研討會都在探討要如何進行遠距醫療、如何運用資料,再加上第一線醫療人員已經是筋疲力竭,如何運用新科技來幫助他們?包括在 11 月進行的聯合國 IGF,都在討論這些事情。在有效的疫苗未開始施打時,每個人都必須改變以往的生活模式,而且必須快速適應。


在昨晚 OECD 的這場線上研討會裡,我自己比較注意到的討論內容:

  • 數位轉型:年齡與是否能成功轉型無關,年齡並不是數位轉型的障礙,不應該把數位轉型的障礙歸咎在長者的責任上。年長者也是很願意學習如何使用電子支付等金融科技項目,
  • 遠距醫療的可能性:這不止包括線上診療,還包括了線上開給處方籤、使用人工智慧程式的準確性⋯⋯等。
  • 政府可以提供的協助:這場研討會的參與者都提到了常提到的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PPP) 模式。由於演算法需要大量的資料作為基礎,同時為了避免演算法對人種、膚色、性別⋯⋯等產生偏誤,它需要大量且具多樣性的資料為基礎,但我們也知道不只歐盟的 GDPR 還有許多國家也有不少緊縮傳輸使用者資料、病歷資料、健康資料等規定。這只能藉由政府之間的談判來協調。
  • 提升數位素養 (Digital Literalcy):以色列的衛生部長講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她說提升數位素養並不難,有時你只要在對方面前做一次給對方看,他們就懂了。
  • 建立信任:這真的非常難以用言語來說如何建立信任,但醫者們都相信,病人們願意貢獻自己的資料來幫助提升(通訊)醫療品質或幫助其他病人。
  • 獨居者(隔離者)心理、精神健康照護的需求、戒除用藥成癮的需求
這些議題在聯合國 IGF 也討論過,而且更強調非洲國家艱難的處境,也可以觀察到,歐美和非洲國家們,早就不把自己限制在疫情的愁雲慘霧裡,而是更積極的去面對這個問題,開始適應新的、轉型後的生活方式。有些國家除了發展接觸史的追蹤、健康通行碼之外,也有些國家已經在試圖透過資訊科技來評估,早期預防,提供早期的協助。

OECD 的這場研討會中,也提到台灣人民配合政府「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離」所帶來的防疫佳績。

我回想起 2018 年在做關於「包容性創新」議題研究時,曾經向同事請教過關於遠距醫療法規的事。當時台灣已經有「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不過仍受限於「醫師法第 11 條」的規定:「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以下省略)」但到了今年因為防疫的關係,衛福部也提出了相對應的措施,讓居家隔離而有迫切需求的人可以進行通訊診療,而且也可以取得處方,委託家人協助取藥 (相關資訊)。

許久之前,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下,印度也早就有為偏鄉提供可以負擔的遠距通訊診療工具,提升偏鄉地區可以藉由這些工具來做日常保健,不用因為小病痛而勞師動眾跑到大城市裡,或是因為負擔不起到城市治療的費用而喪失了性命。

目前台灣的應變措施是這樣,也及時的協助了居家隔離不得外出,只能透過電話、網路各種通訊方式對外聯絡的病人。不過接下來,也請思考,是不是該認真看得「通訊診療」這件事。畢竟在疫情過後,全球的生活模式終將改變,而這些因應的資通訊科技(先不講數位化)也真正的落實到生活應用裡,而不是只有行政公務或是娛樂消費上時,台灣要怎麼因應全球變化?以線上心理諮商這件事來說,它都可能還在模糊的邊緣。目前我所知道台灣的 FarHugs 遠距抱抱 在創辦人努力許久之後,終於可以線上服務,這也就是在網路治理裡面談到的,由技術來引導政策發展是必要的。

在聯合國 IGF 舉辦的期間裡,因為一場 Freedom Online Coalition 的活動,我參考了一些芬蘭的資料:

  1. 芬蘭的經濟與就業部在 2017、2018 年就提出了相關的人工智慧發展政策:
  2. 芬蘭的外交部發布關於在網路空間裡對於國際法的立場:Finland published its positions o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in cyberspace (2020)

附帶一提的是,在幾天前,紐西蘭的外交暨貿易部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公布了: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to State Activity in Cyberspace,也就是認同國際法在網路上的適用,不論是在實體或是網路空間裡,紐西蘭政府都承認其效力。

這些國家的政策都提醒了我,號稱已轉型為「數位政府」且有多年來各種政府數位化政策或策略的台灣政府,每個部會都要能面對因應疫情中後,擬定各行各業轉型的數位發展政策和能力及如何運用新科技去使既有的產業能有新契機,且鼓勵新型態的工作與生活模式出現,不止是對於網路空間的安全、穩定性,而是要如何運用資通訊科技來面對疫情後的轉變及全球已轉變的模式,而不是等待一個只聞樓梯響、只見關係人四處插旗畫地盤的部會出現。


Title Image by Tumisu from Pixabay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在醫院時的心得和讀書心得

因為一些原因,最近去醫院動了個手術。對我來說是一個大手術,出院至今還沒一個星期,但許多事情的過程、變化、讀了一點點書,讓我想寫些什麼。 先感謝有耐心的耕莘醫院的醫師和護士們,在醫院的期間對我各種有的沒的問題皆耐心的有問必答和細心照護,所以我在出院時幾乎是充滿活力的。醫院病房也很乾淨整潔,而病人們也很互相體貼,給予彼此尊重和隱私。辦理住院時也告知不公開,所以僅有家人在探病時間來看我,讓我覺得非常安靜,可以不用面對不必要的社交。也十分感謝台灣有健保制度,把醫療費用在減少未來風險的醫材,而這在我住院期間時閱讀到相關內容時,也有所感慨。 還有謝謝公司和同事,沒有健檢制度的話,我就不會發現身體的警訊,如果沒有公司內部的護理人員,我不知道要問醫生哪些問題,如果沒有主管和同事的協助,我不可能有機會去治療。 接下來則是一些個人心得,從決定進行手術時的心慌意亂到手術後躺在病床上回想一切經驗後的心得。 相信醫生和護理人員的建議,不要過度依賴網路上的資訊 在決定進行手術後,從公司的護理人員到網路上各種手術心得,如同一般人透過網路找尋相關資訊,最後反而是公司的護理人員提供的資訊相對實用,例如要問哪些問題、想到要隨時記下。 由於網路上資訊豐富,許多有相同手術經驗的病人都樂於公開分享自己治療的經驗、自己的感受,無意中也分享自己的隱私,加上不少是過時的資訊,且每個醫師的治療方式、醫院的資源也不同,所以一些過期的資訊、不必要的干擾會減少醫生與病人之間的信任感。在我問醫生需要準備什麼、治療過程是否有哪些方式時,醫生肯定的告訴我,不會使用我提問的方式,且準確的告訴我手術的時間、方法、需要的醫材及自費的預算,反而讓我覺得自己透過網路找資訊的行為很可笑,如果網路這麼厲害,那怎麼不讓網路醫生來做就好? 術後,因為一些會議需求,我向醫生請教交通、日常照護上需要注意的相關事項,醫生也把相關的事項告訴我,這些都讓我覺得,有問題還是問醫生,網路就只是個參考。 在這個資訊過量的年代裡,部落格、社群平台讓人的情緒有個出口,但總在無意間這些「情緒」會影響其他視聽者的判斷。病人需要相信的是治療自己的醫生,而不是道聽途說的個人感受,如果無法信任對方,則是換一位醫生、換一家醫院。 老人照顧老人、病人照顧病人的社會 在住院的時間裡,我要求家人在家休息,只在探病時間過來即可,另外再請看護人員來照顧。在現今少子化且許多家庭是雙薪無子...

讀《時代的噪音》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所著的《時代的噪音》(The Noise of Time)是以蘇聯體制時期的作曲家 蕭士塔高維契 (Dmitriy Dmitrievich Shostakovich)的視角,從自己出生時的命名、年輕時因為政治因素,過著每晚心驚膽顫的生活,到年老變成自己厭惡的樣子。書裡描寫了一個藝術家在創作時需要考量政治因素,因為這些作品需要經過審查,通過審查的作品才能公開表演。 我對20世紀的古典樂作曲者不熟悉,更不用說蘇聯體制時期的樂曲及音樂家的一生。這是一本值得現代未經歷過共產主義、戒嚴年代的年輕人閱讀的書籍,這本書講得不只是蕭士塔高維契或是共產主義國家對藝術發展的影響,而是講權力對藝術與人生的干預。從蕭士塔高維契出生時的命名,他的父親為他取了名字,卻被教會要求改名,到自己的情人、婚姻的對象、說話交往的對象,成為蘇聯對外宣傳的代表,「權力」都是影響他在政治上的聲譽或是創作的因素。 如果藝術家跟人類的靈魂無關,那藝術家還能做什麼?除非藝術家只想成為裝飾,或只是權貴的走狗。 我在大學最後一年修了一門課,課程中的幾個章節是簡介馬克思主義與其經濟理論,馬克司主義敘述與內容是一個看似理想化的經濟學。資本主義走到現在也許造成整個社會呈現兩極化,但不可否認資本主義提供激勵,提供誘因讓人參與經濟活動,成為生產要素。馬克思主義對於理想化、想改變世界,少經世事的學生是很迷人的,也能觸及勞動階級參與改革社會。 一位醫生曾與我聊到馬克思主義帶給社會的影響,醫生轉述一篇文章的內容,該篇文章的作者認為馬克思主義試圖藉由知識分子帶領容易服從的勞動階層,發動革命以改革社會。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的歷史,就是近代清楚明確的案例。毛澤東是當時的知識分子,許多知識分子跟著他,操弄著相對知識缺乏的農民、勞動階層,與過度理想化的學生與青少年,發動革命反抗蔣介石,在1949年把中國國民黨趕到台灣來。但如果馬克思主義真的這麼好,那我們可以看看那些曾經實施馬克思主義政權的人民們過得是什麼樣的生活--中國曾經歷過十分艱辛的時代,直到鄧小平在晚年的開放,改變中國的經濟發展。 書中談到蕭士塔高維契回憶自己的一生與生活的共產主義年代,作者以這段文字描述共產主義: 它給了你夢想,再給你夢魘,而它讓所有人--不論大人小孩都感到恐懼。 台灣的戒嚴時期就與書中描寫的狀態一致,由中國國民黨統治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