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生活的三種選擇

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不是我們自己能決定的。不是接受現實就是靠自己的力量去改變生活的環境。 如果冀望其他人能為你做什麼甚至一時情緒性的言論而傷害了自己的父母,都是不值得的,他們為子女犠牲和付出的比我們能想像的還多。 剛才看到一篇文章,看完很心痛,但無法說些什麼,該說什麼呢?很多親情人情的壓力不是我們一句話可以拒絕的。 這種感覺很複雜,我曾經反抗過曾經大聲抗議過,但當我了解除非能改變一切,甚至切斷一切,不然永遠都無法避免那些事情時,妥協是避免製造傷害的方式,再多的不滿,如果自己不能改變、改善,就選擇找出妥協的方式,讓大家都能快樂的生活,這才是家庭。 這不是自我安慰。上星期我發飆了:「這個世界上充滿了否定和批判,每個人都在抱怨這不好、那不對,那怎麼樣才是好的?什麼才是對的?在抱怨的當下能不能提出實際的改善方式?說出一個好的解決方法?難道滿足了這些人的抱怨後,難道不會有更多的抱怨?如果你不能找出改善的方法,那你要選擇讓自己繼續抱怨讓日子難過下去、學會妥協接受不完美還是著手進行改善?」 舉個例吧!有一天我們去餐廳吃飯,餐後開始嫌人家提供的餐點難吃,然後說應該要怎麼煮才好吃,付完錢後還心裡不爽人家的收費。有幾種方式,一種就是你回家後大書特書,說人家菜難吃、價錢很貴、服務不好,最壞的下場可能是店家上法院告你毀謗,然後兩方人馬在怨恨中解決些事,而你心中永遠就是有那麼一個疙瘩存在;一種是吃完了付錢了就算了,頂多下次不會再來吃;一種是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也許今天廚師請假,請了個臨時工,也許今天就是你這桌菜裡不小心放錯了料,也許,就是自己有那種運氣讓你碰到不美味的餐廳;最後一種處理方式,就是你發現自己煮出來的料理比店家的料理還好吃,或是你發現自己開店能夠提供比對方更好的菜色和更好的服務,不是只有嘴巴說說而已,而是你真的可以做到,甚至是維持長時間且符合你自己心中所謂的 水準 。 那只是個例子而已,我常不知不覺中犯這種錯誤,特別是更年輕時更常說一些只有批判沒有改進的話,成天抱怨那不好這不行,最先傷害的是自己最親愛的家人,一切都沒有改變,心情只會更糟。年紀再大一點,就會自以為是的說些 建議 ,說穿了也只是課本的理論再換句話說而已(註),這大概只能證明有讀到一點課本的內容,現在,我想我還沒脫離這個階段,不然我也不會寫這麼一篇東西。 註:如什麼減少成本支出、增加行銷預算、多和客戶接觸…這些都是不食人

矛盾的網路.矛盾的世界

昨天下午在 Blogger 寫這篇文章寫到一半,不小心按了個Ctrl+F5,文章就全沒了,只好全部重寫,雖然我比較想把 Bach Centre 的課程信件翻譯上來,不過翻譯要用很多腦筋,清醒一點再翻。 在看我不理性的牢騷前,建議可以先看這幾篇理性的文章(依時間排序): Taiwan CNET:新版OpenOffice包含安全升級 Jedi's BLOG:Movable Type 與 WordPress Jedi's BLOG:再見了,火狐 Jas9:使用者自覺與納稅人自覺 lkchu:Netscape is back 事情是這樣的,這幾天我悶在房間裡看雜誌和小說,完全沒有讀課本的慾望,只覺得很低潮,也許只是短暫的情緒週期吧!不想看閒書時,就打開筆記型電腦逛網路,東看西看的,但最惱人的,是我必須等兩分鐘開啟firefox,中間如果要打開PCMan看BBS,還會整個卡到,彷彿進入了當機模式。 打開工作管理員,這頭火狐狸已成為電腦裡最耗資源的程式,當然還有微軟本身一些自動程式在運作或是Google Toolbar的更新程式也在吃資源,但在等這頭火狐狸運作時,已經開始頭疼。當然可能是因為我裝了很多套件的原因導致它變成吃資源的大怪獸,但這頭狐狸如果不裝這些套件就變得很雞肋,於是下載另一套瀏覽器Opera,試試看它會不會也是個吃資源的怪獸。接著就衍生了很多問題出來,倒不是習慣與否的問題,而是在瀏覽網站時,對於那些IE Only的網站實在是倒盡胃口;另外,就是很久以前,大概是在CNet還是在哪裡看到的,作者認為要縮小城鄉數位差距,推廣開放自由軟體是個不錯的方式。不過,在 Firefox 、 Opera 、 OpenOffice 等這些開放軟體的使用下都有一個大缺點:「真是很吃資源。」 以前曾經請教過某個網站的老闆,為什麼他們的網頁只能IE Only?也告訴他,他們的網站在Firefox裡幾乎是無法瀏覽的。他說他很清楚這個問題,但他也發現網站的使用者大多數都是使用IE,用其他瀏覽器的倒是少數,所以這個問題他不急著解決。這也是實際話,大多數的使用者的電腦裡多半都會有IE的存在,就算用別種瀏覽器發現無法瀏覽這個網站時,自然就會開啟IE瀏覽,如果這個消費者不是真想在這個網站購物,那也就只是少數而已。這有點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一樣,商業網站如此操作也是有他個人的經營理念

夏初

這應該是大花美人蕉,還有另一種,花瓣細小一些的,很常見。小時候和鄰居小朋友扮家家酒都拿美人蕉的種子來玩,花瓣還拿來當指甲,有點想不起來遊戲的內容是什麼,只記得把種子當藥丸。唉。 圖書館對面了一大片的美人蕉,在夕陽的照射下看起來很像油畫,在一片橘黃中,想起的是鳶尾花的紫藍色。為了拍美人蕉和蝴蝶,居然被蚊子咬了好幾包。 公園裡有很多花樹,像是木蓮紛紛開花了,走到公園的另一端,看到一株鳳凰樹爆出一片豔紅,壹陸壹前面公園入口的步道旁,應該說是兒童遊樂場旁有一排鳳凰樹,還沒見到花,另一邊的台灣欒樹要到秋天才會開花,今年公園裡找不到苦苓,也許是我認不出來了。 春天的櫻花開過後,這些花也都開了起來,公園裡的阿勃勒沒有特別多,也沒有一起盛開,不然可以看到如下著黃金雨般的步道: 不知道今年家裡的曇花會開幾朵?以往一年可以開二三十朵,為了等曇花盛開我們還把花盆搬入室內。後來因故拔掉了不少,就沒再看到如往年的開花盛況了。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photo , diary

想說很多事情的時候

其實什麼都說不出來。 這是我今天拍到,最喜歡的一張照片。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diary , photo

失落的桃花源

中譯書名:失落的莊園(Le Grand Meaulnes) 作者:Alain-Fournier 譯者:王若璧 出版:遠流大眾讀物新浪漫小說經典系列 改編電影:美麗的約定( 電影介紹 ) 還沒看過這部電影,當我知道六月底可以看到這部電影時是非常非常興奮的,不管和書中的差異有多大,我還是很期待它的上映。 書裡的大意是這樣:作者原本是一個優秀的學生,直到有一天少年莫尼進入學校就讀,兩人成了莫逆之交,有一天莫尼失蹤了,三個晚上之後回到學校,他經歷了一場奇遇,到了一個像是桃花源的地方,參加了一場慶典,認識了一位美麗的少女,當慶典因為意外結束,他回到學校,但從少年步入了成年人的階段,也開始了複雜且充滿懊悔的人生。 要讀這本小說的內容前可以先看看前面關於作者與作品的中文介紹,就可以大致的了解作者是在什麼樣的情緒下寫出這樣充滿失落但又有著奇幻旅程的故事,刻骨銘心與錯綜複雜的情愛是有的,但在小說裡除了愛情之外還有男性之間的友情,當然不免會出聲罵罵書中那位任性的法蘭茲和華蘭汀妮,因為他們兩個人不成熟的處事態度,讓一段應該幸福的婚姻充滿了嘆息、等待的眼淚。 這本書我讀了幾次,第一次讀完這本書後,其實沒有多大的感受,那時我應該還是專科一年級還是剛考完高中高職的聯考的那個時候,直到讀過第二次、第三次之後才感受到作者心中對年輕歲月的一份感傷,不過同時也覺得作者蠻壞心的,因為在最後他安排了女主角的死亡,與悲傷生命的延續,而書中的女主角是他現實生活裡一位一見鍾情,但已為人妻的女子的投射。 最特別的,應該是我最喜歡的情節是故事中迷路的莫尼所參加的那場慶典,在慶典進行的第二天早上,賓客們搭乘遊艇參加賽馬活動的這個過程。作者詳細的描述了上船前、船上、下船及比賽時的氣氛,而我特別喜歡這一段: 兩岸一片沈寂,船在平靜的機器聲與水中滑行。這情景恍如盛夏。彷彿船會停靠在某個別莊的美麗的花園,少女會打著白陽傘散步,小鷓鴣會低吟終日…但是陡然一陣冰冷的疾風,提醒賓客這是十二月天。 這段文字對我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一個是在閱讀這段文字時,腦海閃過了聖桑(Saint-Saëns)在動物狂歡節(Carnival of the animals)中,第十三首的天鵝樂曲裡的大提琴琴聲,優雅而安靜的划過水面,只留下水面上的波紋;日後當我讀到莫泊桑的短篇故事《寄春》(Au printemps)時,雖然那是一篇充滿諷刺的故事,但讀到汽

生活應該簡單點

但總是會打亂。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diary

[movie]秘密與謊言

片名:秘密與謊言(Secrets & Lies,1996,英) 執導:Mike Leigh 主演:Timothy Spall、Phyllis Logan、Brenda Blethyn、Claire Rushbrook、Marianne Jean-Baptiste 圖片取自 心靈小憩 : 秘密與謊言解說頁面 。 星期日下午匆匆忙忙的趕到校園書房二樓參加電影座談會,一進門先向psycho 大大打聲招呼,簽到領名牌後找了個位置放東西,好險沒遲到。在場有很多媽媽,其實有點訝異,之前聽雨漣說有在平面媒體上刊登活動訊息,也有不少是兒女帶著媽媽一同出席的,這倒是很難得的現象。 這部從中間開始看的「秘密與謊言」,雖然是從中間開始而且有時因為坐下來看不到字幕有些可惜,但在小憩的網頁上可以先大概了解劇情的內容,加上韻琳姐的講解並不是那麼難懂,我從沒想過在運鏡上的事,不過導演似乎要我們以鄰居的角度去涉入這個家庭的眾多秘密裡。 電影中有些很特別的對話是後來在小憩的網站上看到的,像是荷坦絲對友人說:「父母,是我們自己挑選的。」這句話讓我想到天才雷普利這部電影的最後,迪克的父親以悲痛的心情對雷普利語重心長的說:「大家都說,兒女無法選擇父母,但父母也無法選擇兒女。」兩個不同身份的人,說出完全不同的話。在雷普利這部電影裡我們知道迪克和父親的感情很不融洽,兩人的價值觀不同,迪克甚至將母親的疾病責怪在父親身上,遠走歐洲;荷坦絲會說出這樣的話,也顯示出她的思想似乎較為成熟,也較正面。荷坦絲因為自己很小就知道自己是養女,而當她在找尋自己的身世時,其實是對自己的養母非常肯定的,認定那才是自己真正的母親。但人都會有好奇,當荷坦絲在養父母都過世後,她的生命出現了缺口,而開始尋找自己生命的來源。 在看到電影中的母親辛西雅與另一個女兒羅珊的相處態度時,直覺的想到最近在讀的東西,辛西雅是一個很標準的Chicory type的人,同時綜合了White Chestnut,她非常的關愛她的弟弟莫利斯與女兒羅珊,但她這樣的關懷其實是出自於一種需要以愛回報的感受,當她表現出她的母愛卻被所愛的人回絕時會表現出一種受到傷害的感覺(Chicory),同時因為她幾乎是沒有童年,母親過世,父親無法照顧家庭而長期抑鬱,辛西雅被迫在短時間內成長面對現實生活的苦難,也因為缺乏父母的愛,在極為年輕時就渴望尋求異性的愛情以滿足被愛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