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愛用Google Talk的七個理由

Google Talk

沒有在幫Google Talk打廣告,只是比起MSN起來,我比較喜歡使用它。比較熟的朋友都知道,我不太愛用IM軟體,因為一直覺得,如果真的忙,何必要在MSN暱稱上掛著忙碌?誰真的關心你有沒有在忙?誰真的關心你心情不好?有的公司為了防止員工把公司機密外洩(老闆是豬頭並不算是機密),也透過網管把這類通訊軟體的port給關掉。

在MSN、Yahoo Messenger很紅的時候,還有不少報章雜誌在稱讚這類即時通訊軟體可以減少溝通時的成本,可以直接和客戶做連繫溝通-可是,有多少人能夠透過「文字」來表達正確的語意?連面對面溝通都能詞不達意了,不是嗎?之後有人靠著畫這些通訊軟體所使用的小圖示發了財,從此一句話裡可能會出現一堆圖案。常常看不懂對方要表達的正確意思是什麼?這樣真的有裝到可愛嗎?正的比較貼近對話者嗎?最討厭的,是那三秒一跳的廣告真是種視覺上的干擾,網頁上不要看的廣告可以用Firefox用ABP擋掉,即時通訊軟體上的廣告好像沒得選擇。

MSN並不是我第一個使用的即時通訊軟體,五專時就開始用ICQ,不過也有很慘的經驗,我的電腦就這麼給人家開了後門。後來在大學時,MSN對我而言是一個工具,因為學校在淡水,不少同學是通勤生,有時候分組報告需要討論時,有的同學接下來還有課,有的同學早就離開學校,大家約一個時間一起上線討論,還算是個不錯的工具,但是,詞不達意是一回事,就算有群組討論,還是另開視窗和別人討論有的沒的事,更別說只要坐在電腦前就受不了網路其他的誘惑,有的人邊打電玩邊討論,有的人邊逛購物網站邊討論,有的人和其他人聊天打屁忘了在討論的主題…一點效率也沒有。悶在辦公室的時候,還準備了兩個MSN帳號,一個上班時用,一個在家裡用,也許我有迫害妄想症,我沒辦法相信辦公室的電腦,只要是「公用」電腦就會讓我疑點重重。

有兩年的時間我都不怎麼開MSN,真的非必要才會開,在 Skype還沒那麼紅的時候也曾裝過,通訊良好,不過那個年代還沒有那麼流行透過即使通訊來傳語音,而且影像和聲音通要傳遞的話,頻寬要夠。

Google 自訂首頁不知不覺,即時通訊軟體已經變成辦公室必要軟體,還是有人堅持不使用IM,我算是被說服了,不過,我選擇了Google Talk,原因如下:

  1. 整合到自訂首頁裡-Google的自訂首頁現是是我開啟瀏覽器後的首頁,在登入後就可以看到自己想要看的訊息,而且現在還可以自訂佈景主題哦!這比起P家亂七八糟和語帶曖味甚至是限制級的廣告好太多了。在Google Talk整合到首頁裡後,日後只要做一個動作,我可以同時登入Google的所有服務:Gmail、GTalk、Sitemap、AdSense、Blogger、Reader…這麼多服務,我只要做一次動作就好,每隔兩到三個月就換一次密碼並熟記。哦!你現在看到我所用的佈景主題還會隨著當地時間而變換早上、黃昏或晚上。
  2. 整合服務良好-這麼說好像重覆了,但Google將他們的服務整合的還算不錯,像是Docc & Spreadsheets有和Blogger整合在一起;Picasa web也能將Blogger的照片整合在一起並提供1GB的空間;Gmail也能發信到Blogger做Publish的動作,Google Group和將所有服務整合的Google Apps,為什麼不用?
  3. 沒有那些亂七八糟的圖案-只有文字,我不用看對方傳來那些裝可愛的圖,明明就沒那麼可愛,硬要裝可愛會讓人倒胃,也可以降低我看不懂對方要說什麼的機率。
  4. 介面清爽-雖然在軟體上放廣告是一塊廣告收入大餅,但是Google的政策還算不錯,目前我還沒看到討人厭的,跳來跳去的廣告。
  5. 同樣有語音對話-如果懶得打字,用語音對話也是可以的,聲音很清晰,連樓下有重車經過,對方都聽得一清二楚。
  6. 大容量信箱和值得稱讚的垃圾信過濾制度-在使用Google Talk結束後,它會把對話訊息存在Gmail裡,如果擔心對話記錄被Google看光光或是被搜尋引擎找到,不要存就好了。Gmail的信箱有2.8G,它們的垃圾信過濾制度做的很好,減少了我自己要做垃圾信過濾的動作,更不用提P家很沒誠意的限制使用者只能限制50個黑名單,垃圾信不斷,而Y家和M家的信箱永遠有收不完的垃圾信。
  7. 少裝一個套件-在Firefox裡有一個套件叫Gmail Notifier,是在偵測你Gmail收件匣裡有無來信,是一個很方便的套件。不過套件裝的愈多,firefox開啟的速度愈慢,所以我漸漸的在把這些套件刪除,只留下真正需要的以及是可以信任的,需要帳號和密碼的套件就考慮刪除掉。裝了Google Talk,就算沒有使用它(Gmail Notifier),當信件進來時Google Talk就會提醒收信。

說了七大點,已經不止在談為什麼我要用Google Talk,簡直像是在拍Google的馬屁,但對一個提供便利整合服務的廠商來說,Why not?


Tags: , ,

留言

  1. 超詳細的分享,感謝!:)

    回覆刪除
  2. 喔喔,所以那個google talk的邀請真的是妳囉。(因為朋友說可能會有釣魚病毒程式偷偷利用這類邀請竊取帳號密碼,所以沒確認之前都不太敢直接按接受...:p)

    其實我也是從ICQ的「喔喔」開始玩的。不過現在反而不喜歡用MSN談事情,一來一往互等回應打字有時耗費的時間比打電話還多,而且也是這樣的談話也很容易分心失焦,所以MSN對我來說,反而是非緊急的溝通聯絡功能比較多。

    google的整合首頁真的是蠻個人化好用的。:)

    回覆刪除
  3. MSN(Windows Live Messenger)裡可以設定關閉顯示表情符號,這樣就不用被迫看一堆小圖案。

    MSN加外掛或改hosts設定可以檔廣告。

    Gtalk要英文版才能傳檔。不過我發現原本在MSN或Gmail裡都無法傳遞的exe檔,竟然可以在Gtalk裡傳。

    有裝Gtalk不是就不用裝Gmail Notifier了嗎?

    回覆刪除
  4. Omosessualità,
    不客氣囉!大家一起分享軟體的使用心得:)

    雨漣,
    是啊!那個真的是我發送的,不過有一個tagged那個,嗯...就不要理它,我覺得有點怪怪的,它會取得gmail的收信者名單,如果不仔細看的話,gmail收信者名單就外流出去,還會因為要註冊而要按很多廣告,我有多停留一秒,不過還是被騙了,也改了密碼,希望妳還沒有受害。

    非常同意妳在第二段說的,這種IM軟體,說真的大概只能talk而已,呵呵。

    jehuen,
    對啊!是不用Gmail Notifier,是我最後一句話沒有寫清楚,所以讓人誤會了,等一下把它改的清楚一點。

    雖然不用看到一堆小圖案,但是你會看到對方傳來的,怪里怪氣的文字,那已經不是容易了解的:)或:D了,可能還有很多自定的快速鍵按鈕。而且為M家所寫的外掛程式,我不太能相信耶!

    不能傳檔案也許是一個缺點,不過,這個軟體已經叫做"Talk",定義在talk,且可以使用gmail來寄不是很好嗎?至於.exe檔可以傳,還真是奇怪。

    我另一個想法是,亞洲的盜版太猖獗了,所以不讓中文版來傳檔,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要怪誰呢?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面對平台隱私變革:使用者的角色轉變與應對之道

在 X (原 Twitter)這個曾經是自由言論的社群媒體上,因該平台最近改變隱私條款,以致於又興起一股使用者搬到其他社群平台上的浪潮,這是很熟悉的場景,從 Facebook 的言論管制,到 X 目前讓被封鎖的使用者自討沒趣的去看封鎖他的人的訊息。我開始在想,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搬遷潮裡,我學到什麼。 Google 曾經提供一個名為 Google Reader 的服務,使用者可以自訂資訊來源,將有提供 RSS 服務的網站或 Blog 資訊加入其中。當時,許多網站或 Blog 都提供 RSS 服務,讓使用者能方便更新資訊來源。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的興起,越來越多使用者開始利用社群媒體的演算法來獲取資訊,Google 最終在 2013 年停止 Google Reader 的服務。這使得一些使用者選擇依賴社群平台提供的資訊,而另一些人則轉向其他類似的 RSS 閱讀服務,例如 Feedly。Google 停止 Google Reader 的一個好處是,其他類似的平台得以有機會生存,而不再由 Google 壟斷這類資訊來源的服務。 最近 Google 反對紐西蘭的新聞議價法案 (Fair Digital News Bargaining Bill),這件事的後續影響可能是 Google 會移除資料庫中紐西蘭新聞的來源。此外,Google 和 Meta 也因類似的法案移除過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新聞內容。 這代表網路使用者不應該再如以往般依賴搜尋引擎、社群平台取得資訊來源,而是開始建立及掌握自己的資訊來源,對於新聞媒體而言,應該著力於提供品質良好的新聞,讓使用者願意付費訂閱,而不是使整個新聞版面充斥廣告,依賴廣告收入,讓使用者無法取得要閱讀的資訊,也讓廣告服務平台掌控收入來源,而有些新聞網站的版面看起來更像是內容農場一樣。 我使用 Twitter 已超過十年,有很長一段時間迷失於Facebook此類社群平台上的互動,直到我感受到社群平台的公開性,使某些惡意的使用者會追蹤社群平台內容,造成隱私隱憂時,便決定不再使用 Facebook,也改變我使用社群平台的策略,讓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功能,也因為這樣,服務平台變動使用者服務條款或隱私權條款,對我並沒太大影響。 至於使用者們擔心 X 平台使用使用者內容訓練人工智慧,在講究著作權、智財權的年代,這乎是要發展人工智慧服務的平台會做的事。目前的平台使用者

各國政府在談資料跨境傳輸時,台灣需要什麼?

保護個人資料可能是各行各業的一個重要議題,不止增加了企業的資安相關成本也增加了法遵成本。尤其是需要跨國傳輸(個人)資料的企業,除了要配合各國的資料保護法(規範、規則)外,也要擔心資料外洩事件後續的成本,還有許多額外的行政手續。許多國家已經感受到資料流動的重要性,也紛紛的透過數位經濟協議、各種雙邊或多邊協議,來減輕企業跨境傳輸資料時的相關成本,以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例如2018年時,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已簽署「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nited States, Mexico, and Canada Agreement),讓這三個國家的企業可以在北美境內自由傳輸資料。 2019年由日本前首安倍晉三在世界經濟論壇和2019年的G20大阪峰會中提出提出「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簡稱DFFT),其核心概念是「基於信任的資料流通」。這樣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彼此信任的跨境資料傳輸,促進資料自由流動,同時確保對隱私、安全和智慧財產權之信任。 在2019年G20大阪峰會時就已談出了DFFT的發展概念,2021年時已擬定發展的藍圖。當時也討論了所謂的資料在地化、資料主權等議題,並且也有著「資料的連結與使用是可提升生產力的重要因素,限制跨境資料流動,會是國際貿易體系的沉重成本之一,且資料在地化的要求可能會提高企業的生產與法遵成本」之共識。 到了2023年,因當時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UN IGF)在日本京都舉辦、及G7日本廣島峰會的緣故,DFFT的概念再次被提出,且被熱烈討論著。G7廣島峰會裡則是建立了夥伴關係機制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Partnership,IAP),並由OECD擔任協調的單位,來建立所謂的IAP;日本的JICA(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也在UN IGF 中提出執行 DFFT 之相關倡議。 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DFFT,可以閱讀: Digital Agency,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 World Economist Forum,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Paths towards Free and Trusted Data Flows 網路上的資料很多,

Niki的異想世界

展覽名稱:妮基的異想世界(The World and Fantasy of Niki de Saint Phalle) 藝術家:Niki de Saint Phalle wikipedia 、 中文維基百科 塔羅公園網站( The Tarot Garden official website ) 展期:2007/02/09~04/29 地點: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展覽頁面 已移除連結。 票價:全票+導覽手冊300元、語音導覽120元 優惠:每天下午三點有免費的中文導覽 圖片取自展覽網頁。 知道這個展覽很久了,一直到昨天,天氣陰雨,自己一個人搭公車去看這個展覽。 從正門進去右手邊是展場的入口,不能帶傘進去,所以傘必須放在門口傘架,這讓我提心吊膽的,畢竟這把傘要是不見了我會被念到臭頭。其實歷史博物館主館的作法我蠻喜歡的,等等再說。 Niki是個才貌雙全的藝術家,導覽手冊的第一頁就是她美麗的照片。展場開始是她的集合藝術系列作品,這系列是個特殊的作品,她收集各種不同的素材,再依照它們的屬性集合創作成不同主題的作品,這一系列有點複雜,彷彿她要表達出一種情緒,但一直到1961年以後的射擊藝術作品才感受出她在作品中所發洩出的憤怒。 第二個展示廳就是她的射擊藝術作品,藝術家在木板上放置物件,很像是她先前的集合作品,同時預藏了放置了顏料的汽球或罐子,再覆上一層白石膏,最後,再向這幅作品開槍射擊。當子彈打中顏料時,迸發的顏料流洩在其他物品上,形成一種詭異的感覺,我所感受到的,是她的憤怒。藉由這樣的創作方式,她創造了一種與觀眾互動的行動藝術-觀眾欣賞美女藝術家對自己的作品開槍射擊-這本來就是一幅賞心悅目的畫面,同時,她也讓觀眾參與創作,在她的第一個射擊作品「我情人的肖像」這幅作品裡,每個人都可以對著那件襯衫投擲飛鏢。在這樣的創作過程裡,她也治癒了自己的憂鬱。 在這兩個展示廳的作品裡看到的都是破碎和憤怒,很多作品裡都會看到支離破碎的娃娃軀體,在導覽手冊裡表示她曾經有一段不愉快的童年回憶,我想,也許「成為母親」這件事可能也讓她有一段對於身份轉換上的不適應。在孩童時期受到創傷的後果通常會很嚴重,這點在心理學上確實有所根據,在孩童時期若是受到性侵犯,在成長過成裡可能會有自卑、自閉、反社會、暴力的傾向,長大後暴力犯罪或是重蹈覆轍成為性犯罪者的可能性也相當高,同時受到性侵犯的孩童在成人後,對性會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