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對台灣即將更換的數位身分識別證的幾個疑問


在 2017 年時,台灣政府相關部會就不斷用各種藉口,要將現行的卡式身分證更換為結合更多功能的數位身分識別證,例如:多卡合一可以讓民眾的皮夾薄一點、許多國家都換成數位身份證,所以也要換。台灣的人權團體不斷的提出疑慮,提醒民眾若是實施數位身分識別可能會面臨的風險,試圖喚醒民眾的警覺心。

吵吵鬧鬧至今,只要是反對數位身分證的人,就不會收到內政部或是其他相關活動的訊息,就如同當初資安法一樣,反對的人就讓他們不知道訊息一樣,甚至是在社群媒體上對提問也是封閉、選擇性的回答。

今天看了三篇文章:
  1. 台灣人權促進會 (台權會):晶片身分證:為誰造橋鋪路? (2019/08/22)
  2. 中央社:數位身分證明年10月換發 未來結合手機免攜卡 (2019/08/22)
  3. 中央社:徐國勇:不換新身分證無罰則 恐無法投票 (2019/05/16)
看起來數位身份證是勢在必行了,但報導中的內容則讓我覺得這些都無法構成說服民眾 (我) 更換數位身分證的理由。

在 2017 年時,我已經過對數位身份識別證的疑問,而近期的報導,依然沒有解決我對這張卡的不信任。

多卡合一可以讓民眾的皮夾薄一點?

目前規劃的數位身分證是打算將現行身分證和自然人憑證結合在一起。自然人憑證可能一年使用約一至兩次,而且可能是在家使用居多,使用身分證的場合稍多一點,銀行開戶或是一些文件就會需要使用身分證來證明自己的身分。

所以不常用的卡不會帶在身上,它不像折扣卡需要時時帶在身邊,吃飯結帳時出示自然人憑證也不會省去服務費,它的確可以合併到身分證,或是乾脆取消掉。把現行的一些服務,例如:查閱自己的信用記錄、申請戶籍謄本...等,整合至身分證即可。

同時,在今年換新我的自然人憑證時,我發現裡面有個「憑證是否公開」的項目是「預設公開」的。我問了一下經辦人員,原來這是預設在政府內部公開,各部會在需要時是可以檢視資料的。於是在現場馬上要求把這個選項關閉。各位也可以透過自然人憑證網站操作,關閉這個項目,網站上有提供操作指示:憑證是否公開

數位身分識別證是政府數位轉型的一環?

在我個人接觸過的政府數位轉型報告裡,都沒有提到政府數位轉型 (Government 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必要步驟裡,把人民的身分資料數位化是必要的條件。多是都是在談領導人的支持、對於服務流程的改善、如何讓人民享受便利的政府服務、內部行政流程電子化、內部治理如何透過電子化、外部對民眾的線上服務、與實體的整合,這些內部治理議題,多數是在談政府部會首長有沒有相關的治理意識與決心、如何讓民眾透過各種管道參與政策決策、治理框架、採購流程。

OECD提供了12個原則、McKinsey也提供了他們的建議:
  1. OECD Digital Government Toolkit - 12 Principles
  2. McKinsey: Transforming government through digitization
千萬別拿民眾的個人資料開玩笑。

台灣政府的紙本申請文件,就算是要更新一個表格,也要同步修改線上介面和資料庫都做不到了,還談政府數位轉型?

綁在手機上,又要有支付功能?

在這一百多天香港的反送中遊行裡,出現了遊行參與者不使用八達通卡搭乘香港地鐵,而使用零錢購買乘車票證,原因在於他們不想被政府追蹤行踪。

台灣現行悠遊卡的概念其實來自於香港的八達通卡,可以運用在儲值、支付,這幾年八達通卡配合消費者愈來愈依賴手機的行為,也讓這張卡片虛擬化,做成應用程式 (APP) 可以安裝在手機上,同時也可以結合 O!ePay,可以自動儲值、儲存電子票證、收據,所以只要帶個手機出門,不用再帶八達通卡。甚至他們也鼓勵民眾在手機上安裝八達通的 APP。

這也顯示了這張八達通卡 (APP) 結合了金融功能、可以取得使用者的財務資訊,因為它是交通卡的功能,所以也可以取得這支手機、這個卡號擁有者的地理位置。

我放上中華航空 APP 在我手機裡可以取得的權限,它包括了這支手機的位置、儲存的資料夾內容、可以透過程式操作相機、還可以取得手機裡聯絡人的資訊,當然,我全部關掉了,憑什麼這個 APP 可以取得這麼多資訊呢?

在中央社 8 月 22 日的報導中提到:「內政部表示,數位身分識別證是自然人憑證的升級版,使用時不會在憑證中心留下任何紀錄,也不用連回內政部取用個資,沒有一個機關可以掌握New eID 的使用軌跡,所以沒有國家監控的問題。」

原本我覺得台權會文章內文的內容無法支持在開頭提到的國家監控論點,但如果要綁在手機上,那麼國家監控的確是可以進行的。同時我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上看到這個提案:「未來新式身分證除IC安全密碼功能,應結合全國戶政系統及金融系統,可避免人頭帳戶及減少開戶照相程序,也就是只要政府有心,當然不需要連回內政部取用個資,它只要追蹤那支綁定手機定位的卡號就可以了,還可以了解使用者的財務狀況,真是輕而易舉。

所以請各位想一想,也許轉換為晶片卡的數位身分識別證還沒有虛擬化的應用程式來得可怕。

在印度的 Aadhaar 和美國的 Equifax 相當的有名,Aadhaar 資料庫儲存了印度人民的生物辨識資訊、連結銀行財務資訊、綁定手機號碼;美國 Equifax 則是儲存了大量的美國、加拿大、英國人民的個人資料、財務與金流資訊。Aadhaar 資料庫三不五時就傳出資料外洩,人民因為資料外洩而面臨詐欺、身份被偽造向銀行貸款或是購車的新聞;Equifax 確實遇到了資料外洩,但也無法妥善處理民眾將面臨身份被竊取、財務隱私資訊被公開的風險。

如果真的像公共政策參與平台上的提案,未來的數位身分識別證要結合全國戶政系統和金融系統,請問要如何協助民眾減低資料外洩、身分被偽造、隱私被公開的風險和相關的補救措施?

不換身分證就沒不能投票?

身為平民百姓,我十分希望我可以有選擇權,避免使用這樣的服務,我是否可以做個註記,不換發數位身分識別證?從今年 5 月 16 日的報導裡可以得知:「若是民眾選擇不換領數位身分證,是否會有罰則。徐國勇表示,不換不會有罰則,只是民眾若選擇不換,恐怕會影響到相關權益,如可能無法投票。」

因為會影響到我的投票權益,於是我在想,換發數位身份證的目的是什麼?方便辨識我有沒有去投票嗎?有沒有法規註明一定要換成最新的身分證才能投票?

於是我查了一下偉大的中華民國憲法,在第十七條則寫了:人民有選舉、罷免、創制及複決之權;於是再查詢公民投票法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裡面只提到,投票時要出示國民身分證,核對身分證統一編號,才可以參與投票、領取選票。這也表示,只要我能證明我就是我自己且當地的選舉名冊有我本人的名字與資訊,我不更換為數位身分識別證,政府也不能取消我的選舉權,所以,請不要誤導民眾以為不換身分證就喪失選舉權。

APrIGF 2019 討論的數位身分識別

在 APrIGF 2019 中,幾乎所有參與者都反對政府使用數位身分識別或是建立如 Aadhaar 的資料庫。畢竟駭客總是比政府還要早知道資料庫的漏洞在哪,如此龐大的資料庫,都是主要的攻擊目標。

在現場就有參與者也提醒大家,對於國際間的難民、無法以紙本文件證明自己的人來說,把自己的身份資訊數位化,是能協助這些人重新進入社會、參與經濟活動的管道,因為在目前的社會運作架構下,只有這樣的方式才能證明他是他自己。

也許我們該做的,是好好省思為什麼我們需要藉由一張卡片、一支程式、任何第三方或第 N 方機構來證明自己的身分?為什麼我們要犠牲自己的隱私來取得便利的生活或蠅頭小利?人與人之間互信的基礎為什麼這麼薄弱?為什麼政府要做這些事情,目的是什麼?

最後麻煩一下,請不要再說把民眾個人資料電子化或數位化就是政府數位轉型的一環,真的是一點關係都沒有。

留言

  1. 最後一句話很有感. 不該只是資料電子化和數位化就是政府數位轉型. 得搭配還權於民,並且連政府需要資料也一樣需要民眾授權才是

    回覆刪除
    回覆
    1. 也許很多人對「政府數位轉型」的作法有不同的意見,但從相關的文獻資料、他國「政府數位轉型」的經驗,從未說「數位身分識別證」是「政府數位轉型」的一環。

      「政府數位轉型」是政府內部的治理、如何藉由改變服務流程提高人民使用政府服務的效率。談的是藉由數位化服務改善行政流程、服務整合,而不是為了提升他們自己的行政效率,就把服務成本外部化,也不會談到「還權於民」。沒有一個政府會真的「還權於民」,只會在固定的框架下,讓民眾有部分的決策權。就像有些餐廳,他們說提供客制化的餐點,但其實只是告訴客人主餐是五選一、沙拉三選一、附餐二選一,甜點三選一,飲料四選一,就是這樣而已。

      刪除
    2. 真正的「還權於民」,就像是 Bitcoin 最初所談到的,不經過第三方或第 n 方。這樣的境界需要人民擁有高度的自理、自治、自制的能力,要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然永遠都會需要第 n 方幫人民扛責任。

      這也是政府有機會存在和介入的原因。

      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在2024年如何與AI合作—ChatGPT 和 Claude 的建議

想像AI與人類一起工作的畫面 (註1) 在之前文章裡談到我的工作時間都在與 AI 對話程式互動 (註2) ,一整年下來有些心得,不過我打算分次寫完。 大致而言,今年因為有AI 對話程式,讓我可以減少閱讀文件的時間,不是說我不讀文件,而是藉由它的協助讓我更準確的閱讀與理解文件的內容和重點,為避免AI 對話程式編故事,透過反覆的驗證,我反而讀到更多內容,甚至更深入。 在完成早上的工作內容後,我突然想到在2024年,不同的AI對話程式會對於使用者有什麼更好的建議,於是我分別問了 ChatGPT 和 Claude:「人們在2024年要如何更適當的和你合作?」 ChaGPT4 的對話畫面 ChatGPT 4回答 (註2) : 在2024年,人們要更適當地與我合作,可以考慮以下幾個建議: 明確的問題或請求: 提供具體且明確的問題或請求,這樣我能提供更精確和相關的回答。 理解能力範圍: 了解我的能力和限制,例如,我能查詢資訊、解釋複雜概念、創造性寫作等,但無法提供個人意見或處理非常個人化的問題。 持續互動: 如果第一次的回答沒有完全滿足你的需求,可以進一步提問或要求澄清,這有助於獲得更好的結果。 隱私保護: 雖然我不會儲存對話內容,但建議在與我互動時避免分享敏感個人信息。 持續學習和適應: 我會不斷更新和學習,使用者的回饋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可以幫助我提供更好的服務。 透過上述建議,使用者可以更有效地與我互動,從而獲得更滿意的答案和解決方案。 簡單的說,就是要問對問題,而且持續與它互動,藉由互動調整它的語言模型。 Claude 的回答 (註2) : Claude 的對話畫面 是的,關於在2024年更適當地與AI助手合作,我有一些建議: 明確交流你的需求 - 直接告訴我你需要什麼樣的幫助或資訊,這可以讓我提供更精準和有用的回覆。 問明確的問題 - 使用具體和明確的詞彙問問題,不要用模糊或抽象的措辭。這可以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你的問題。 理解我的能力局限 - 記住我只是一個AI系統,有一定的技術侷限性。不要期望我能做超出我能力範圍的事情。 耐心等待回答 - 有時我需要一些時間來搜尋資訊和形成回答。請耐心等待,不要連續發送多個問題。 提供回饋  - 如果我的回答沒有滿足你的需求,請平心靜氣地告知我,以及如何能改善。這將幫助我進一步優化服務品質。 保持友善 - 請用禮貌和友好的語氣與我

[movie]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片名: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Peaceful Warrior 導演:維克多·沙爾瓦Victor Salva 演員:史考特麥柯洛維茲Scott Mechlowicz 、尼克諾特Nick Nolte、艾咪史瑪特Amy Smart 原作: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作者:丹米爾曼Dan Millman 網站: Peaceful Warrior 上映日期:2007/10/26 墜落時,會想到什麼? 看著票上印著的倒過來的人,想到了塔羅牌的Hangman,一個痛苦卻又享受自我折磨的狀態,運動員的生活似乎就是在不斷的超越自己的體能極限中努力,不斷的追求榮耀帶來的成就感,把自己束縛在成就感中,失落的痛苦也只能自己承受。 以體育項目的勵志電影很多:征服情海(Jerry Maguire)、重返榮耀(The Legend of Bagger Vance)這兩部電影一部講失意的球員經紀人和球員之間的互動, 一部在說一個高球天才因為得失心過重而喪失天份,仰賴路過的 Bagger Vance替他改變心態並挽回信心及抱得美人歸。兩部電影的都是以人名來命名,而這部電影同書名為Peaceful Warrior:平靜的戰士,其實要我們看一位戰士如何透過心靈的平靜來成就自己的目標。 這部電影的劇情很輕鬆,透過很簡單的問答和行為來觸動觀眾心中的根本疑問,不是那個讓人想破頭的「我是誰?這一世的目的是什麼?」而是:「你快樂嗎?」很多人遇到這個問題的當下和片中的運動員一樣是答不出來的。片中多數的理論、行為與飲食其實比較像日式的哲學,反正美國人總是日本中國分不清楚,統稱為「禪」,但片商這麼翻譯大概和書中Millman稱這位老人為Socrates有關。他們的對話,除了讓我想起平常和大哥的對話外,「墜落」似乎是片中Millman心智重生的一個關鍵。 Millman夢到自己在完美的表演後摔傷了腿,看見了清掃他的「殘骸」的人穿著左右不同的鞋,在凌晨三點驚醒後,騎車去加油站遇見了被他稱為Socrates的老人,這個老人穿著左右不同的鞋。 他與老人相約在校園,被老人扔入橋下。Millman憤怒的從水中爬起與老人爭論,Socrates說:「…你很專注在其中,還把那段經驗取了個名字『啊…』」之後的Millman有了一些體驗,表演了一段相當完美的鞍馬。 他跟蹤老人來到體育館,兩人爬到橫樑上,Millma

關於UBER與稅務議題的討論

其實我一直不敢一個人坐UBER。剛才與朋友關對於UBER要不要繳稅、對國內計程車衝擊的相關討論: 這對計程車司機來說就是市場機制而不全是政府管制的問題。消費者有權力選擇他們要坐的車,風險是消費者自己承擔。 現行計程車業者可以想想要如何增加消費者對自己的需求,例如下大雨時一定叫得到車、酒醉時可以安心的替代架駛服務。 政府的管制是保障駕駛和乘客的安全,這才是UBER不願面對的問題。 市場競爭不應該單靠政府干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