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對於台灣《科技偵查法》草案的想法

自社群媒體開始興盛,政府當局發現社群力量不容小覷,不但可以顛覆一個國家政局,也能傷害一個人的心靈,甚至讓年輕的孩子走上絕路時,便開始各種管制措施,雖然脫離不了保護國家安全、兒少保護的需求,但若是被有心人士用於不當的用途,就有可能使人權受到相當大的迫害。

政府對於網路內容與加密通訊的的管制

多數網路使用者可能會記得 2013 年 5 月的「土耳其之春」,抗爭者透過 Twitter 將政府壓制他們的暴力行為傳至網路上,這股力量也隨著社群傳播的威力,讓全球看見當局政府的威權管制。之後又有伊斯蘭國組織 (ISIS) 藉由社群網路傳遞招收年輕新人的訊息,導致愈來愈多年輕人離開自己的國家,參與他們的活動。也有著名的「藍鯨遊戲」利用青少年追求同儕認同的心理,引誘他們自殺,更不用說還有許多在社群媒體、即時通訊軟體之間傳遞的文字暴力、性別歧視與各種待被驗證的訊息。

對於這種會造成傷害的線上訊息 (Online Harm Content) ,各國政府開始進行管制,例如透過網路服務業者負擔內容審查的責任,像是最近很出名的《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 (First Amendment to the United States Constitution) 與《通訊規範法》第 230 條 (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Section 230),而英國也自2019年4月出版《Online Harms White Paper》並向民眾諮詢,於2020年12月將諮詢討論、結果總結於《Online Harms White Paper: Full government response to the consultation》報告書中,並在這份報告書裡,將使用者產出各種型式內容、使用者的互動、搜尋引擎,不論公開或是私人的訊息都列在規範的架構中。台灣也曾經有為了保護未成年的網路使用者而有一份《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但已於2012年6月13日廢止,並將相關的罰責規到刑法來處罰。

除了對於「內容」的管制外,管理當局決定更加強力道,對於使用「加密通訊技術」進行進一步的要求,加密技術保護了資料傳輸時的隱密性,這裡的資料可能包括了你個人的資料、所在地點、使用加密通訊軟體 (如 TelegramSignal 或是 Threema) 所傳遞的訊息,或是你每天寫在某個不為人知的網路世界角落的心情,又不希望被人看到。相信有些人聽過以前的某個朝代的人民,為了反抗當時統治的政府,將準備起義的日期、時間、對象等資訊寫在紙條上並藏在餅中,於佳節時分以送禮的名義傳遞起義的資訊,把資訊藏在某個包裝裡,就也算一種古老的加密處理。

由於加密處理的方式很多,有時破解這些加密手法也耗費許多時間和資源,如果是具時效性的案件,可能在解密後也過了追訴效期,以政府治理者角度來說,需要保護最基本的國家安全與穩定,如果危害國家安全的資訊利用加密手法來傳遞,那就需要被管理。美國政府在2020年6月23日公布《合法訪問加密數據法》 S.4051(Lawful Access to Encrypted Data Act, S. 4051) 、五眼聯盟 (Five Eyes) 在2020年10月發表聯合聲明要求科技業者將使用者端的加密通訊軟體加上「後門」,讓政府可以提早避免危害國家安全、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事件發生[1]。2020年12月,歐盟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決定,為了便利於預防網路犯罪、便利取得網路犯罪的證據、保護人民的個人資料安全,要與科技業者、學術研究單位...等相關利害關係人保持對話,持續支持加密的重要性,但同時也對於使用加密技術加強管理 [2],可能在未來也包括檢視加密過的數據。同樣的,我們也看到了台灣政府在這次的COVID-19疫情中,利用電信技術追蹤群聚或是需要居家隔離的人員,甚至匆忙的想藉此縮短向民眾的諮詢《科技偵查法》草案的時間,最後引起民間極大的反彈,而不得不暫時停止。

民間人權組織的倡議:保持對話

對於政府對於加密處理資料的需求在未來可能會干擾人民的隱私,全球的人權組織與技術團體則是聯合成立了「全球加密聯盟」(Global Encryption Coalition),主要訴求是希望美國政府針對前述的《合法訪問加密數據法》 S.4051再精進修正、保持與技術團隊之間關於加密策略的溝通,避免降低網路的安全性、侵犯網路使用者的言論自由、干擾人民的隱私,要避免相關人員因缺法能力、保護相關的數據資料安全,造成數據資料外洩,也加重了處理人員的工作負擔。聯盟成員之一的 Global Partners Digital (GPD) 更是集結各國法規中關於「加密」的需求與規定,整理為一份「世界加密法律和政策地圖」 (World map of encryption laws and policies),讓網路使用者了解哪些國家已有加密相關的法規、規範的程度如何?而哪些國家沒有相關法令。台灣的相關加密法規已經讓 GPD 知道,應該也會在下一次的更新中刊登在上面。

應用程式服務商的提醒

除了人權團體與技術團隊的努力倡議外,四個歐洲的應用程式公司:ProtonMail、 Threema、 TresoritTutanota 這四個以加密技術、保障使用者隱私為優先的服務,發表聯合聲明[3],表示歐盟立法人員最近的行為正在迫使這些保障使用者隱私的服務必需為政府所謂的「合法的安全性要求」而開一道後門。在 Facebook 不斷的將使用者的資料、使用軌跡販售給行銷公司、其他企業,甚至併購WhatsAPP、Instagram 等大量使用者的服務,並要求使用者分享資料給不同服務後,造成使用者對隱私的憂慮,也紛紛轉而使用這些以保障使用者隱私的 End to End encryption 服務中,可以見到使用者們是在意自己的隱私,然而政府的強力干預,可能會迫使這些網路服務在配合政府「合法的安全性要求」裡,損失使用者對其的信任、影響其商譽。

對於台灣《科技偵查法》草案的想法

原本,我非常反對這法案,也很慶幸最後這個草案沒有送進立法院。直到 2020 年 12 月 31 日那晚,看到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藉由啟動「電子圍籬 2.0」(又被暱稱為「天網」)找到應該在家自主管理健康者跑出來參加跨年活動,一個個都被找出來[4]時,我開始問自己:「如果我們處在一個人民不願自我管理,把責任和風險都推給其他無辜者,並要求所有人共同承擔他們不當行為的後果時,有沒有亡羊補牢的方法?」

在台灣沒有《科技偵查法》規範政府在運用科技技術對人民調查的前提下,可以依據的是現有的《通訊保障及監察法》(通保法) 。在人民不願自己承擔責任或是避免政府行使不當的手段時,有一則清楚的法律來規範政府與人民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是比較好的處理手段。很明顯的,在2020年結束,2021年的第一天,在沒有《科技偵查法》的情況下,為了預防「可能」出現 COVID-19 的疫情擴散,跨年夜還是執行了「電子圍籬2.0」[5],也真的找到了絲毫沒有自制力的人。我同時也問自己,如果沒有這套法,是不是讓政府更肆無忌憚的進行他們要的活動?

在歐盟理事會的文件、英國政府回應民間倡議的報告裡,我讀到了文件中關於立法遵循的架構,也努力的保證會避免侵害人權、積極保持對話,同時也看到民間團體也是有憑有據的要求立法單位明確定義用詞、範圍,避免落入情緒用字;我也讀了台灣民間法律專業人士、民間團體對於《科技偵查法》的建議,在字句間也讀到了過去「白色恐怖」歷史對台灣人所留下的創傷與喪失信任、言論自由、個人隱私的恐懼。

於是找了一個時間重新再把《科技偵查法》的草案重新再讀過。讀完後,以一個非法律從業的市井小民來說,這套法比之前的《數位經濟法》草案來得完整,明確的規範了對象、輕重的處理,當然,法律用語真的艱澀難懂,有些條文要多讀幾次才知道自己誤解的部份早就有解釋在其中。若定義的不清楚,未來就算取得數據資料,也會對處理、保管的人員造成工作負擔,也會造成取得的資料一點用處都沒有。在《科技偵查法》和《資通安全管理法》中都有訂定罰則,且在《科技偵查法》裡,也有救濟的部份,這是讓我稍微覺得有保障但也很無奈的地方,畢竟救濟也是要耗費時間與各種成本的。

在人民仍然依賴法律規範的前提下,我其實是傾向有法律來規範政府與人民行為的。雖然這次法務部操之過急的高姿態[6]反而是造成這個法案沒有溝通的空間,但台灣還算是有言論自由的地方,所以在網路上還是可以找到人權團體、法律專業團隊的意見與建議,相關部會若願意解答民間的疑問,利害關係人之間能保持理性的對談[7],政府不是單向的一意孤行,人權團體、技術團隊進行相關的監督,避免模糊可操弄空間,也許這套《科技偵察法》會補足以往《通訊保障及監察法》(通保法) 或其他相關的法案在新科技運用及偵查使用上不足的地方,也可以規範及預防政府運用科技侵害人權。

文中提到的相關新聞:

  1. Five Eyes Repeat Encryption Backdoor Calls
  2. Encryption: Council adopts resolution on security through encryption and security despite encryption
  3. EU citizens’ rights are under threat from anti-encryption proposals
  4. 跨年夜「天網」防疫收成效 指揮中心:春節是否撒網再決定
  5. 電子圍籬2.0運作及防疫資料蒐集,兼顧個資保護
  6. 科技偵查法遭質疑 法務部:避免「人家已上太空 我們還在殺豬公」
  7. Moving the Encryption Policy Conversation Forward


Title Image by www_slon_pics from Pixabay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可管,例如《兒童與

讀歐盟「數位服務法」和「數位市場法」草案心得

在 3 月 24 日時參與了 台灣網路講堂 所舉辦的 活動 ,這個活動是以在台灣較知名的美國 Parler 案為題,來討論歐盟的「數位市場法」 (Digital Market Act. 簡稱 DMA ) 對於「守門人」(Gatekeeper) 平台的管制,並邀請了從競爭法、經濟學、公平會、傳播及科技法律不同角度的講者來討論這個議題。 受限於時間,講者們只能把不同角度的重點讓參與者了解,事後再看 DMA 時,才了解並不是只有單純只對守門人做規範,而是從整個歐盟打算將會員國打造成「數位單一市場」(Digital Single Market)的整個脈絡,並從其發展資料經濟 (Data Economic)所發展不同階段的相關政策、指令與法律,而主管 (也是當天活動的引言人) 也提醒,還可以自歐盟在 2018 年 5 月正式執行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簡稱 GDPR) 觀察,歐盟當局不是只有外表看到的禁止、設限,更重要的,它是希望藉由明確的「法遵」 (Compliance) 要求,建立一個健全、具有發展與競爭機會的數位經濟市場。 這些法遵要求不論是對歐盟會員國境內發展數位服務的廠商、中小企業、不同規模的平台,到跨國企業進入歐盟市場發展,除了要面臨相關的市場調查外,也同樣要遵守。 如果無法看整個歐盟的數位單一市場發展,應該要了解 DMA 其實是「The Digital Services Act package」的法案之一,另一個則是「數位服務法」 (Digital Service Act. 簡稱 DSA ) ,DSA 規範了不同規模的「線上中介產業」 (online intermediary) 該做的事及責任,而 DMA 則是針對法案草案中所規範的守門人更加上了「義務」(Obligation)。由於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已在其部落格中有整理相關的 摘要 ,且台灣網路堂也會公布當天活動的錄影,所以在這篇文章就不再解釋 DSA 和 DMA ,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再去閱讀兩個法案的草案內容,歐盟執委會也有整理許多相關的問答在其網站中,十分好閱讀。 DSA、DMA 與歐盟其他法案的關係 在歐盟執委會網站中有提到,DSA  是一個水平的計劃,重點關注線上中介業者對第三方內容的責任,網路用戶的安全或對信息社會的不同提供者的不對稱

關於花精的FAQ(4)--使用篇

這部份有十六個Q & A,內容很多,我想應該可以解決在使用花精上最常見的疑問。 花精是芳香療法嗎?是保養品嗎?是藥品嗎? 花精應該算是順勢療法的一種,可以外用也可以食用,不能說是保養品,因為沒有保養品用在皮膚上的直接效果,可以確定的是,花精並不是藥品也不含所謂藥品的效用,但它確實能藉由自花朵萃取出來的能量來平衡人心中的負面情緒。 花精買回家之後要怎麼使用? 通常買回家的花精我們被稱為Stock Bottle,裡面有濃度較高的酒精,所以只要放在陰涼處通常可以放很久,但是如果你的居住地方較悶熱,還是建議放在冰箱裡會比較恰當。平常我們在使用的被稱為Treatment Bottle,調配方式如下: 你要先有一個30ml的玻璃瓶,要有滴管,可以少於30ml,買回家後先用沸水煮5分鐘。注意滴管部位的塑膠不要放到熱水裡。 在已消毒過的30ml玻璃瓶中加入礦泉水或是乾淨的飲用水。 從每個花精的Stock bottle裡各取出兩滴花精加到這30ml的瓶子裡。 每天喝四次,每次取四滴,加入水或是飲料裡,或是直接滴四滴到嘴巴裡。 如果你要搭配急救花精的話,加入Treatment Bottle中的急救花精是四滴,其他的花精還是以每種兩滴為主。 我已經有使用其他的花精了,我可以混用巴哈花精嗎? 原則上是不建議。像是如果你本身已經有澳洲花精的急救花精,就不建議再混合巴哈花精的急救花精。 花精在調配上最多幾種?可不可以三十八種全用? 一般而言一瓶Treatment Bottle裡最多不超過六種花精,因為太多的花精可能會讓你看不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也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可能短期內改善了某種情緒但長期而言是沒有改變的,也有可能會互相抑制。但因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有些人可能只需要一種或兩種;有些人可能需要調配到七種或八種,甚至有些人需要三十八種全部,當我們真正的了解自己的情緒問題出在哪裡時,就知道適合的花精到底有哪些,再慢慢的排除掉不需要的花精。 用錯花精會不會有不良的影響? 不會,花精是很溫和的東西,簡單的就成份上而言,它就是水而已,頂多加上了白蘭地防腐,特別一些的說法是,花精多了自然界的能量。花精所改善的是我們的負面情緒或是較黑暗的性格,如果選擇了不適合的花精也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 如果我已經有其他品牌的急救花精,而且還有很多,我一定要再重新買巴哈急救花精嗎? 不用,選擇最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