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關於2018年的台灣網路治理論壇

TWIGF 2017開幕式照片

2017年辦理了台灣網路治理論壇(Taiwan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以下簡稱 TWIGF)後,陸續也有許多單位或有興趣的朋友加入論壇中的 Multi-stakeholder Steering Group (以下簡稱 MSG),TWIGF 今年也舉辦了幾次座談,努力讓台灣的民眾了解什麼是「網路治理」和與其相關的範疇,並持續舉辦會議讓與會者透過親身參與,體驗與了解什麼是「網路治理」和「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

TWIGF 在 2017 年的主題是「數位衝撞之契機 – 經濟、安全與人權之和諧發展」並將子議題分為:數位經濟、網路安全及網路人權,參與者約有兩百多人也刊登上《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y Watch(GISWatch) 2017 Special Issue - Internet governance from the edges: NRIs in their own words》,藉由此機會讓國外的讀者了解台灣網路治理的發展狀況。

網路治理論壇的精神:對話才是重點

不同於台灣習慣的研討會、座談會模式,主持人或與談人可能會準備大量的投影片向參與者簡報。TWIGF 會議裡有主持人、與談人和參與者三個角色,與會重點是主持人、與談人、台下參與者三方針對該場次主題的對話,並非與談人的個人演講;三方可能分別在不同領域裡有不同的專業,依照主席宣布的議事規則進行討論,沒有多餘的簡報與演講,在該場次 60 至 90 分鐘的對話時間裡,透過「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找到彼此對議題的共識。對話可能包括了爭論、對談,參與者都是熟悉該議題或對議題有興趣,在彼此尊重與包容的前提下發言與討論,透過對話形成共識。

網路治理論壇第一課:記住所有縮寫、了解相關架構

不論是國際間的IGF或是地區、各國所舉辦的IGF,對於所有初次的參與者,最困難的一件事就是記住所有的縮寫。

在網路治理論壇的會議裡,大量的使用縮寫:IGF、MAG、MSG、RIR、NRI、NIR、gTLD、ccTLD、PDP⋯等,不同的縮寫用語,出現在每個與會人員交談的口語中,而且在不同的場合裡,還會有更多不同的詞語使用方式。

今年初的聯合國IGF公開會議也有幾個國家的代表認為,對於初次參與者要立即能夠參與網路治理論壇並進入狀況,除了「英語」是一個門檻外,大量的縮寫也讓初次參與者感到難以親近。聯合國IGF提供了一份縮寫對照表,但對於非英語國家的使用者而言,還是有語言的進入門檻。

由於台灣的網路教育多著重在應用端、行銷端或是熱門的話題上,只有對工程人員有較多的基礎建設教育,所以如果不是網路基礎設施或電信相關的工作人員,或是平常多在應用平台、網路行銷工作的從業人員,在這樣的領域可能會較難深入,畢竟這是基於網路的政策論壇,除了網路的應用與熱門的話題外,網路的基礎建設絕對是必要的討論,對於這些基礎建設、相關的組織與單位都要能了解,才不會使討論落於空泛。

國際間有不少組織提供相關的線上課程,例如 Internet Society(ISOC)Asia Pacific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APNIC)都有提供線上課程,透過線上課程就能略之一二,重點是實際的參與及體驗。

哪些人會參與網路治理論壇?

在「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裡,將網路治理論壇的參與者分為:政府(Government)、學術單位(Academia)、技術社群或公民團體(Technical or Civil Society )及私部門(Private Sector)四個角色,同時也分別代表了網路使用者在不同領域裡的關係。

對台灣人而言,政府和學術單位較易理解,但其他的兩個角色就較為困難,舉例來說:人權組織、婦女權益、孩童與青少年權利的團體,可能就會被歸納至公民團體;網路安全、資訊安全、因技術而成立的討論社團,就會被歸納在技術社群;公司、企業等營利事業單位,可能就會被歸納在私部門這個角色中;同時,有些以研究為主的法人單位,也可能就會歸類在學術單位裡。

在不同身份群組裡,各自都有不同的專業研討會,如台灣有資安年會或是民間舉辦的各種技術研討會,而學術單位也會有針對自己研究領域的各種型式研討會。這些專業性質的研討會目的在於提升參與者本身的專業度,同時也是鼓勵同業間的交流,而 IGF 則是提供廣度,讓每個參與者都能跨出自己熟悉的專業領域範圍,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與不同領域裡的人交談、取得不同的意見,藉由不同領域參與者的視角,來看待各種從網路基礎建設到應用的各種議題。

自 TWIGF 秘書處針對 2017 年出席人員身份的統計裡,可以得知去年參與的是私部門(Private Sector)參與者占多數,而政府也有 14.6%。在檢討會議裡也有討論到有些政府部門的工作人員可能是借調的人員,也有可能是填寫時並沒有實際反應真實身份。去年是辦理在下大雨的星期六,自去年的資料可觀察出,在假日裡出席參與 TWIGF 的政府部門人員並不算太少。
2017年 TWIGF 出席者身份統計比例

哪些人會參與網路治理論壇?其實是令人值得玩味的問題。依照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所分出來的四個部門可能也較難讓人一時之間了解自己是否該參與其中,也有不少人看到「治理」、「政策」等用詞,就認為自己無需參與。

廣義而言,只要是「對網路議題有興趣的人」都能參與,例如有些網路使用者會看直播,直播的內容可能是拍賣、討論時事、評論政策、示範如何穿搭、管教小孩⋯等各種不同直播內容,但對某些網路使用者族群而言,可能認為某個頻道的言論內容涉及暴力、性別歧視、言語攻擊、網路霸凌,但對另一群觀看者而言,可能覺得只是無傷大雅的情緒性言論,為什麼要干涉別人的言論自由?那麼政府或是提供服務的平台業者是否該介入管理?評估的標準在哪裡?會不會涉及內容或言論的審查,讓人有文字獄的威嚇感?

當台灣的立委們為了遏止網路謠言、垃圾郵件在網路上的流竄,或是為了防止郵件、訊息中含有對個人資料外洩的威脅連結時,表示要立法懲罰提供服務的業者或是散播網路謠言的人,然而在訊息過量的時代裡,如何讓網路使用者了解、辨別、求證的方法,可能會比直接處罰他們來得更有長遠的幫助。如何教育網路使用者求證或辨識,也是值得討論的方向。

最近還有一則新聞是網紅因為使用了非法來源的影片,經過剪輯、加上自己的評論,而遭到片商控告侵權。這件事雙方各執不同立場,當然檢調單位已對其起訴。不過在網路工具十分容易操作、重新編輯再進行創作也十分容易的年代裡,「二次創作」的定義與違反著作權法的界線在哪裡?之前也看到擷取自電影或電視劇畫面的網路圖片,當使用者在使用這些圖片時,有沒有違反著作權法?之前也曾經有日本 BRUTUS 雜誌的台灣特輯封面,而衍生了網路社群創作「台灣街景封面產生器」,團隊並將 BRUTUS 改為 BPUTS ,開放讓所有人都能參與、製作屬於自己的台灣街景封面。這樣有造成侵權嗎?網路與實體的界線在哪呢?

還有之前,不少人在電信業者服務據點的門口大排長龍的 499 之亂,也讓大家看到了台灣人對網路普及的需求,當網路資費愈便宜、門檻愈低,網路相關的服務也更能發展,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台灣的不正常勞動制度,造成門市服務人員過勞、讓服務申請者不能及時使用轉換後的服務,甚至因為使用者大量湧入,造成網路服務品質下降,速度變慢許多,有些電信業者可能賠錢在做這門生意。

這些在生活裡我們常見的情境,都能在網路治理論壇這樣的平台來討論;技術社群可以提供專業技術意見,人權團體監督並提出不違反人權的建議,政府部門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難處,私部門(如提供服務平台業者、電信業者、媒體)則可表明自己的立場,學者可以提出專業意見與風險評估,每個人都能表達自己的意見,重點是透過對話達到共識,都希望遏止或減少對國家、社會、企業、團體、個人的損失,只要是與網路有關的議題都能在網路治理論壇中提案討論,而不是只談論政策和立法而已。

2018 年的 TWIGF 在討論什麼?

隨著資通訊科技的快速進步,與政治、經濟、民生的關連愈來愈密不可分,網路治理論壇(IGF)裡談論的議題涵蓋範圍也愈來愈廣,不再只有資通訊、域名或基礎建設,隨著生活與網路的應用近乎一體化,也涉及立法、管轄、人權、安全、經濟與發展。

每個年度由MSG小組成員們討論當年度的主題及相關的議題,在各種新興科技與技術需要大量資料作為基礎,且因為網路無國界的特性,使得台灣不論在貿易、經濟、安全、國際合作⋯等各種領域,都應該重新檢視,如何能因應環境快速的轉變,所以 2018 年的 TWIGF 主題定為「台灣的數位蛻變與未來:危機與挑戰(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It’s Future: Crises and Challenges)」並分為六項議題:電信與網路政策、網路安全、數位經濟、數位包容 、新興科技議題及共通及其它。

今年共有 25 個提案,但受限於場地與時程的關係,所以只能提供16個場次,審查的原則在於:提案的品質和評審的中立性,如果評審成員有參與提案,是不能對自己的提案評分,所以提案愈多,不能評分的案子也愈多,並不是評審委員提案就可以占得多數優勢。

今年度在網路治理論壇較被注目的議題不外乎是歐盟個人資料保護法(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簡稱 GDPR)的實施及 Facebook 與劍橋分析合作影響選舉結果,前者涉及了跨國企業將可能面臨的法遵(Compliance)問題。過往的歷史裡,台灣的一些跨國企業,因為輕忽國外的相關法規,而造成重大的損失,今年也終於在各方的呼籲下而有所警剔。

在經歷Facebook 與劍橋分析合作的事件後,人們發現這些資料的利用與操弄的結果可能影響了一個國家的政治與經濟,同時也讓人重新省思這些跨國網路平台上的「資料所有權」,誰有權使用這些資料?平台的使用者是否知道自己的資料被公開,或被平台提供給第三方合作單位?在企業未告知使用者便修改服務使用條款,並將資料轉手至第三國時,要如何處理
TWIGF 2018 各子題的提案數

在 TWIGF 今年的六個子議題裡,由於共通的議題範圍較廣,所以看起來提案數也較多,網路安全、數位經濟依然是今年的重點,同時討論數位經濟相關的議題也是台灣所需要的,例如金融科技的監管、資料的所有權與使用權的探討,尤其在 GDPR 實施之後,台灣的個人資料保護法要如何落實或是調適才不會影響到本土企業發展新興科技。當然還包括了資料安全與資料保護,加上國內的企業多使用國外的雲端伺服器,所以也牽涉到所謂的資料所有權的議題。

TWIGF 2018 各利害關係人提案數
就利害關係人與提案數的統計來看,民間企業的提案數有11件;學界的提案數是 0 ,而政府單位的提案數是 5 件。政府單位的參與通常很少出現在 IGF 裡,除了現場的參與外,能出現在提案階段也是難能可貴的一件事。這也許顯示出台灣政府部門開始注重網路治理論壇,也願意接受以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來與利害關係人在公開場合對話。

由於 TWIGF 是第二年參考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舉辦,國內除了民間舉辦的研討會、COSCUP開源人年會等會議是屬於自行提案或提案人自行找講者投稿外,少有大型研討會是屬於公開對外邀稿,所以這兩年在提案時,與談人的部份還是先以邀請制為主,而由提案者自己構思議題與討論相關的議題。

從今年的 25 個議題看起來,投稿者還是偏重在資訊安全、網路安全、法規管轄的範疇裡,也許是因為公布時子題的限制太多,所以未見到如著作權法、專利、基礎建設、媒體、內容...等相關的提案。25 個提案在經過一個下午的爭論和許多 Email 往返後,有些議題內容相似的提案被合併,有些則可能會經過選擇之後,以其他合作模式邀請為培訓課程的內容。在網站上已公開的議程裡,可以看到今年度的規劃,不同於以往的是今年也有 ICANN、DotAsia 參與提案,除了討論 GDPR 對台灣網路使用者的影響外,也談到青年世代的相關研究,並以 DotAsia 所做的青年數碼流動指標報告(Youth Mobility Index ,簡稱YMI)來討論關於台灣青年世代的網路使用,同時在其他議程裡也邀請在台灣工作的國外講者一同參與。

之前曾經舉辦類似的調查,想自社團裡了解「台灣網路治理領域中較被關注的前三項議題」,得到 39 份回覆,這 39 份回覆的問卷裡得到的的結果是:資料、隱私、數位身份、個資保護(Data Protection, Privacy and Digital Identify)、資料在地化(Data Localization)、人權相關議題,如監控、言論審查(Human Rights),這三項也都是與資料有關,也表示這 39 份資料的填寫者對於「資料治理」相關的議題較有興趣,因為沒有記錄填寫者的身份,所以也很難知道填寫的人是否多數是屬於對資料治理較有興趣的朋友。如果對照今年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今年的最佳實踐方法論壇主題(Best Practice Forum,簡稱 BPF),前三項為:Cybersecurity、Gender and Access、Local Content。

在新興議題的關注上,區塊鏈在今年的 TWIGF 裡占了兩個議題,原本是要合併,但因為其中之一針對金融監管,另一個議題則是談區塊鏈的應用發展,所以兩個議題最後並未合併在一起,分別於不同的場次舉行。而聯合國 IGF 對於新興科技的關注則是放在:人工智慧、物聯網和巨量資料的應用。

這也顯示個別國家與全球關注議題的差異。當然也希望日後也許會有媒體、著作權相關的朋友們參與提案。網路治理的範圍很大,談論網路並不是只有:科技、技術、網路安全、程式,由於網路科技與我們的生活已經密不可分,所以媒體平台、內容、人身安全...都可以在這個場合裡討論,而票選出來的結果,可能顯示的是「當下」或是「同溫層」裡所關注的議題,並不見得代表「所有」,也不見得代表未來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也許在十年、二十年後,隨著技術的進步、價值觀的改變,當下主事者所認為的重要議題,也許不再是十、二十年後的人所關注的議題。

第一次舉辦網路治理研習營與台灣青年網路治理論壇

網路治理研習營與台灣青年網路治理論壇
自從 2016 年亞太區網路治理論壇(Asia Pacific Regional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Forum,簡稱 APrIGF)在台北舉辦,同時也舉辦青年網路治理論壇(Youth Internation Goveranace Forun,簡稱 yIGF),在當年的 yIGF 裡有不少東南亞國家的青年參與,也有一些台灣的年輕人參與其中,有不錯的表現。

現在的青年世代已經能熟稔的運用網路工具,並了解網路科技,所以為了鼓勵更多的年輕人及早投入這個領域,今年則是與 TWNIC 共同辦理網路治理研習營,從7 月11日開始,延續至之後的13、14日。同時邀請了 DotAsia的行政總裁一同帶領入選的學員了解網路治理的生態、運作方式、對亞太區的影響...等。日後有可能會再分別參與國際間的網路治理相關會議。

不同於完全開放報名的 TWIGF,網路治理研習營則是讓有意願參與者報名,並在經過評選後參與這四日的活動,選擇的標準除了依據報名人員填寫時所表現出的熱忱、對自己關注議題的了解程度外,評審們同時考量了性別均等、地區發展的均衡性,並已在 6 月 11 日將入選名單公布在網站上,也分別通知入選的參與者。

除了這次在台灣舉辦的研習營外,另外在 7 月 23 至 27 日的 2018 亞太網路治理學院(Asia Pacific Internet Governance Academia,簡稱 APIGA)也將在南韓光州的全南國立大學舉辦(Chonnam National University),在最近公布的獎助者名單中也有兩位台灣人參與,也希望日後有機會聽到他們分享。

同時聊聊今年的亞太區網路治理論壇(APrIGF 2018)

APrIGF 2018

今年在 TWIGF 結束後,緊臨的就是 8 月 13 至 16 日的 APrIGF 2018。APrIGF 2016 年在台北舉辦後,也算是開啟了台灣對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興趣與討論,試圖在邀請專家學者的傳統研討會方式外,期待能包容更多的聲音。

今年的 APrIGF 在萬那杜(Vanuatu或譯作瓦努阿圖)舉辦,也在這個月公布了今年的議程。今年的主題是:「Empowering Communities in Asia Pacific to build an Affordable, Inclusive, Open and Secure Internet」,並有六個子議題:Cybersecurity、Online Privacy and Protection 、Access and Empowerment 、Digital Economy and Emerging Internet Technologies 、Diversity 、Multi-stakeholder Participation in Internet Governance。
APrIGF 2018分各項子議題入選案件統計
一如往年,網路安全、資料保護、線上隱私、人權(Access & Empowerment)等相關議題依然是 APrIGF 所關注的重點,且網路安全及資料保護是各為兩個子議題。

由於亞洲地區(Asia)的地理範圍定義相當的大,在我最近閱讀的其中一本書籍裡,作者為其研究所定義的亞洲地理範圍,北至中國,南至東帝汶(Timor Leste),東至日本,西至阿富汗, 共有 26 個行政區,並包括了香港、澳門等特別行政局,若再將太平洋上的國家加入其中,亞太區會是多大的範圍;不同的地理區域、國家,自然也會有各種的意見與想法出現在每次會議中。

今年共有 107 個議題投案,經過 MSG 成員多次的討論、合併,甚至像是為了「多樣性」就爭論了不少次,最後決定 26 個議程,同時也因為十分難得在南半球舉辦,所以也有 Pacific ICT 的相關活動在其中。台灣今年則有 TWIGF 、 TWNIC 和一些民間社團分別提案,也都分別入選或合併至議程中,也歡迎大家實際或透過線上參與。

會議資訊:

  • 台灣網路治理論壇(Taiwan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TWIGF)
    1.  舉辦日期:2018年07月13、14日
    2. 活動地點:中華電信學院板橋所 綜合大樓701、綜合大樓502
    3.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民族路 168 號
    4. 網站:https://www.igf.org.tw/
    5. 報名方式:線上報名
  • 亞太區網路治理論壇(Asia Pacific Regional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APrIGF)
    1.  舉辦日期:2018年08月13至16日
    2. 活動地點:Iririki Island Resort & SPA, Port Vila, Vanuatu
    3. 網站:APrIGFAPrIGF 2018
    4. 報名方式:線上報名

如果有時間的話,還有其他相關閱讀:
  1. 生活裡處處可見的網路治理議題(1)
  2. 生活裡處處可見的網路治理議題(2)
  3. 2017年 TWIGF 會議舉辦後的分享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Power and Information in Digital Governance: The Influence of Tech Giants and the Challenges of Media Literacy

I do not have enough time to organize a team or invite panelists to a roundtable discussion in APrIGF 2024. I have listed some interesting issues for anyone who wants to send proposals to APrIGF 2024 or anyone who wants to discuss these issues in any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IGF). As an observer of the internet or digital technology policy and development, I raise my concerns about how the government regulates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of tech giant companies and how people enhance media literacy. 1. The Tech Giants may control our lives and be stronger than the government.  Last year, Microsoft announced plans to invest 2.5 billion pound 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frastructure in the UK. Of course, The UK government welcomes the investment. Any government welcomes foreign enterprises' investment in emerging technology, especially in cyber(AI or internet)security, talent education, semiconductors, or other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s. At the same time, the UK Competition Marke

[movie]記憶中失落的迷人氣味 Perfume

書本: Perfume: The Story of Muder 香水 作者:Patrick Suskind 徐四金 譯者:洪翠娥 出版社:皇冠 電影:Perfume: The Story of Muder 香水 導演:Tom Tykwer 演員:Ben Whishaw, Dustin Hoffman, Alan Rickman, Rachel Hurd-Wood 原聲帶: 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 - O.S.T. 在博客來網路書局買香水電影原聲帶 配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奏 相信有不少人都看過德國作家徐四金所寫的著名小說《香水》,對這部電影的上映也是又期待又害怕。今天和排休的偉展兩個人到中和國賓影城看了這部電影後,都覺得這電影票錢花得值得,而且也意猶味盡的準備買下DVD和原聲帶。 雖然說這部電影在上映時,作者並未出席首映會,但對於讀者來說,雖然電影的部份有做部份的修改,刪掉書中的部份情節,忽略了小說開頭最重要的部份,但仍是相當好看的,在配樂上、男主角的確有詮釋出 葛奴乙 對於香氣保存的渴望與對氣味的貪婪,由其是他臉上的肌肉會因為對氣味貪婪而顫動著,難怪導演選角選了很久。 在目前所能看到的商業活動文宣裡都提到葛奴乙生來是沒有氣味的,這點其實有些問題。他並非天生就沒有氣味的,在書裡,他出生在一個非常炎熱與臭味衝天的環境裡,小說裡是這麼寫的: 「這種臭她感覺起來不像別的臭,而只更像一種令人受不了的醉人的東西,像百合田,或像放太多黃水仙的密封房間」 因為這醉人的香氣,她暈了過去並滾到路面上,雖然醒來繼續做生意,但沒多久就上斷頭台了(電影裡是受絞刑)。所以葛奴乙並非是生來無氣味的,在我的解讀裡,他一生中的氣味就在出生的那一剎那散發了出來,也許是回饋給那位沒愛過他且嗅覺已遲鈍的年輕母親。然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會有這樣的味道其實也不尋常,嬰兒的味道其實是一種甜甜的蜂蜜牛奶香,暖呼呼的,當然還帶著點尿布的味道,書裡也有描寫,但如果沒有確實的聞到嬰兒身上的香氣,其實很難想像出來。 這也是這部小說和電影成功的地方。在小說的剛開頭章節裡,幾乎都是對於氣味的描寫,讀者要一邊閱讀著文字,大腦裡還要一邊將文字處理成氣味的記憶,但平凡如我,也無法聞過所有的香氣,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