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關於區塊鏈應用的一些記事

這篇文章只是小記,有點像是平時在 Telegram Let's talk about Internet Governance 頻道分享時的加長版文章,但也不會寫太多前因後果。

近況通知:Google 將在 2021 年 7 月停止維護 Feedburner 服務

在此通知以 email 方式訂閱這個 blog 資訊的朋友,email 訂閱會因為 Google 將在七月終止維護 Feedburner 而不再提供訂閱 Feedburner 的email 通知。如果有使用 email 訂閱,可能要改用 RSS 閱讀器來訂閱這個 blog 的新文章:[訂閱]。

我自己是付費使用 Feedly,它的整合功能很好,也可以劃線筆記,所以已經付費使用兩年。其他的 RSS 閱讀器,大家可以再找尋自己喜歡的。短期內我會在公布新文章後放連結在社群平台,如 twitter,我的 twitter 帳號:@yinchuchen,如果只想要看網路治理的筆記,可以在 Telegram 的 Let's talk about Internet Governance 頻道。雖然目前 Telegram 有語音聊天 (voice chat) 的功能,不過目前大家的資訊量都爆炸了,加上我也沒有設備可以專心的談話,所以目前還是文字方式為主。

Ethereum World 平台測試中 (Alpha)

如果長期追蹤區塊鏈發展的人,應該會很常看到「WEB 3.0」並將之定義為「去中心化、自我掌控資料所有權」。會這麼定義的人,也將 WEB 2.0 定義為平台過度集中控制資料,平台使用者無隱私,且在未經同意下,平台與商業公司共享資料甚至是使用者資料被當商品交易的時代。

我沒有支持或反對,我同意這些平台服務在未來,可能會因為使用者的意願走向讓使用者自己控制資料,但這是不是 WEB 3.0?我也不敢貿然定論。事實也的確因為我們常用的社群平台總是以模擬兩可或是長篇大論的小字「使用者條款」強迫使用者接受平台對使用者資料的控制或與廣告公司合作投放廣告、操弄選舉結果,甚至是言論的控管,政府三不五時就施壓這些平台要配合「合作」,許多使用者都在逃離這些知名平台。

Akasha World - Beta的測試畫面

以區塊鏈技術在搭建的社群平台也很多,上圖是 AKASHA 的瀏覽器介面,需要在 Chrome 或 Brave 或其他瀏覽器裡安裝 Meta Mask 和 IPFS 套件連結後可以瀏覽這個搭建在 IPFS 星際檔案系統與 Ethereum 的 Rinkeby 測試網路上的社群平台,如果有興趣了解他們的發展,可以從他們的 Blog 裡知道,目前是維持這樣的狀態,沒有更新的資訊。在 2019 年後,這些原本在開發 Akasha 的團隊在 Rinkeby 測試網路上建立了 Ethereum World ,如果有收到邀請函,便可以透過連結 Meta Mask 登入 Alpha 版的 akasha.ethereum.world

Alpha 版的 Akasha Ethereum World

上圖是 Akasha Ethereum World 的畫面,與原本的 Akasha World Beta 畫面完全不同。許多使用者在 3 月底 4 月初陸續收到邀請函,連結進入這個社群平台,它的介面比較像是我熟悉的 twitter,而且是早期的 twitter 。目前Akasha Ethereum World 有這些使用者會遇到的狀況

  1. 僅支援英文輸入,用中文輸入會不斷的 loading,可以用複製貼上的方式來貼入中文,但也沒有多大的意義,畢竟團隊成員都是以英文為主。
  2. 一則 post 只能上傳一張圖片。
  3. 無法刪除、編輯 post 。在IPFS 裡是可以透過 CID 來了解版本不同的地方。
  4. 張貼連結沒有預覽畫面。不過,點擊網址就能連結出去也是最近幾天的事。
  5. 如果要 tag 其他使用者使用 @ 符號,它會跑出幾個使用者的 ID 讓你選擇,必須要讓字體出現藍色才 tag 得到人。
  6. 一樣使用 Hashtag # 來標示議題,但不是每個議題在使用者自行加入 hashtag 就可以把全站同議題的文章都連結起來。

目前上面的使用者與亞洲區估計有 6 至 12 個小時的時差,在少數使用者使用的社群平台上就很明顯的感受到使用者的活動時段。社群平台重要的就是使用者們是否能以「相同的語言交流」,所以初期只限英語也是合理的,其次就是因為它還是需要連結 Meta Mask,並切換到 Rinkeby 測試網路上,所以在測試的期間,不要把自己的加密貨幣錢包連結到上面哦!

另一個知名的社群平台,BitClout,允許使用者在平台上交易加密貨幣,但為了吸引使用者,用具爭議性的手法,預先自 Twitter 中擷取了許多社群名人的資料建立該平台上的帳戶,並「為這些名人建立帳戶,避免其他使用者惡意引用這些名人的資料在該平台上詐欺」,新加坡總理李顯龍(Prime Minister Lee Hsien Loong) 的資訊就被移植到這個平台上,而他也發表了聲明表示自己並未在 BitClout 上建立個人帳號,也認為這是一種身份詐欺,而新加坡央行也建議「一般散戶投資者不適合投資加密貨幣」。

邊看文章邊發錢的時代來臨

目前台灣的網路媒體正在習慣「訂閱制」由使用者付費給平台,支持自己要閱讀的作者,付費的方式以線上定期刷卡為主,這樣的「訂閱制」已經走了幾年,但估計還沒有完全普及到傳統媒體上,或是他們還在調整體質中。

中文社群 Matters 也是架在 IPFS 上,讀者可以使用拍手幣 (Likecoin) 回饋給創作者。算是中文社群裡很早就走由讀者以拍手數來回饋拍手幣給作者。

Meta Mask 則像是一個結合了加密貨幣錢包的閘門,只支援 Ethereum,除了連結到 Ethereum 上不同的網路外,也可以透過結合錢包,發送加密貨幣給創作者,就不用擔心自己訂閱後,創作者的文章品質下降,讀者讀過文音後,就可以自己決定要支多少加密貨幣給創作者,而這也是直接的點對點支付 (P2P payment),不再透過任何銀行、第三方認證組織、代收或代付機構、任何平台,而是直接以瀏覽者的錢包發送 ETH 給作者,中間的記錄可以在 Etherscan 上看到某個讀者錢包位址發送多少 ETH 給創作者的錢包位址,當然這是有一定的風險,但也的確是不再需要中間組織、交易所的介入,只有加密貨幣的持有者想將手上的加密貨幣換為法定貨幣 (Fiat Money)時,就會遇到各國貨幣政策、金融法規與監管的問題。

加密貨幣對持有者的意義

台灣大多數在談區塊鏈的媒體會著重在較吸引人的加密貨幣的部份。有吸引人的利益,才會有科技發展。4 月 12 日時,行政院公布了「依「洗錢防制法」第5條第4項指定同條第2項所稱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事業之範圍」的說明把交易所也納入了管制的金融機構裡,避免有心人士透過交易所,利用交易加密貨幣洗錢。

目前在台灣,加密貨幣就像是某種金融商品或投資標的物,普遍沒有實際購買物品或服務的能力,不管持有者擁有多少種及多少的加密貨幣,在沒有換成新台幣的情況下,只是數字在帳面上起伏;在國際上,僅管 Elon Musk 表示可以用 bitcoin 購買 Tesla,但加密貨幣的價位比海浪更波濤洶湧的起伏有過之而無不及,就如同許多經濟學家所表示的,因為起伏過大,無法作為通用貨幣。對投機客或是投資人來說,這些可能是在無法信任美元時的避險工具之一,也可能只是短期操作,在享受帳面上數字起伏的衝浪快感,但如果無法換成實際的商品或服務的前提下,可能也只得到數字變化的樂趣而已,而這對整體經濟來說,可能沒有正面的影響。

所以,我們也會看到許多經濟學家對於加密貨幣或數位貨幣的投資或投機是不置可否的態度。

如果談到央行數位貨幣⋯⋯

目前全世界政府對於加密貨幣或發行央行數位貨幣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簡稱 CBDC) 都在積極的研究及評估。在 4 月 19 日,英國的央行和財政部成立了工作小組,並藉由該工作小組再找利害關係人組成兩個論壇,討論、評估關於未來英國發行 CBDC 的可能性,也會評估是否以區塊鏈技術來進行,還在評估階段。歐盟執委會則是在 2019 年開始提案規範其歐盟境內的加密資產,在 2019 年底公開徵求意見三個月後,並在 2020 年 3 月公布 MiCA (Markets in Crypto-assets, and amending Directive);新加坡政府也很積極有利用分散式帳本技術進行相關的研究,並將相關的技術用在進出口的港務、關務上;台灣央行也在 3 月表示「數位新台幣」進入了試驗的第二階段;在這個月,JP Morgan 也許台灣的 12 家銀行配合,藉由其平台進行匯款至印尼的測試。有一個重點該注意的,CBDC 不見得與區塊鏈技術有關,可能是其他的技術型式。

我僅知目前中國的央行數字貨幣 (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簡稱 DCEP )算是全球發展速度較快的,不但完成評估,在 2019 年時已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北京冬奧會場啟用,並在 2020 年 10 月,在上海、海南、長沙、西安、青島、大連等 6 個城市測試,為了讓新的支付應用更廣泛且快速的普及,也在今年 3 月公布了「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實施方案」,針對各種應用情境擬定相關的政策、要建立的規範或文件、負責的部會,下圖則是節錄「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實施方案」的一部份。中國在很早就想方設法的對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進行監管,同時也積極的與新加坡、杜拜合作測試關務相關的區塊鏈技術應用,猜測是要在貿易上與美國相抗衡。

節錄自中國「加快培育新型消費實施方案」

其他的區塊鏈技術應用

  • 這裡就不再談熱門的 NFTs 了,至少已經找到給創作者另一個收入方式的可能性。
  • 另一個較讓我自己比較注意的是「域名的取得方式」,似乎有比較不同。在 2019 年的 APRICOT 會議時,已聽過未來一定會面臨新的域名註冊方式,然而網路的基礎仍然是 Names and Numbers。域名 (Names)是給"人"記得的,但機器運作還是靠 IP (Numbers)。2019 年時只得知 Handshake 這個老字號服務要藉由區塊鏈技術來尋找與域名服務新方式的可能性, 昨天則得知已有了 HNS,相關的資訊可以參考:Handshake DNS,裡面還是將每個使用者預設是在 IPv4 的架構下就是。
  • 由於加密貨幣錢包的位置是一大串亂碼,所以有不少人使用 Ethereum Name Service (ENS) ,透過取得 ENS 域名指向自己一長串的錢包位址。
  • 前面提到的 IPFS 星際檔案系統,它是檔案分享系統不是區塊鏈技術,但也有特殊的 Protocol,目前有 Brave 和 Opera 支援,但也可以透過一些方式讓一般的瀏覽器在不需要改設計下就能瀏覽和下載檔案,例如這篇「給未來年輕女性的建議」就是寫好後上傳至 IPFS。

以上這些設定都要一點技術運用,並不能算說普及到一般使用者開了瀏覽器就能使用的程度,但這些發展比起我 2017 接觸時期,現在的各種服務已經多非常多,令人目不暇給。

Image by Petre Barlea from Pixabay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和 AI 工作三個月的感想

在 ChatGPT 在台灣開始流行後,我和它一起工作了大概 3 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裡有許多出現如何監管、治理AI的文章、也有不少教學、像是有不少如何下關鍵字使它協助你工作。這篇文章純粹以一個使用者的立場來分享,這段時間我與 ChatGPT 一起工作的感想,而不是告訴你怎麼治理它或是如何使用它。 這 3 個月裡如何與 AI 一起工作? 因為我的工作知識涉及的領域不止在網路科技,但網路科技卻是我的所有工作範疇的基礎,網路治理是我的入門磚。 在 2 月底 3 月初時,有一份工作內容是聽 12 場研討會的錄影並摘要,原本我們擔心不了解法庭程序、法律用字、各國的法規和習慣不同,但第一個問題是,怎麼有效率的把錄音裡的話語解釋出來?。後來長官提出了一個方法,有沒有可以聽打字幕的工具?把字幕擷取出來,再翻譯成中文,然後再修改?於是我想到 ICANN 會議、IGF 會議所使用的即時字幕工具,但後來又找到了 Web Captioner 。這是許多 YouTuber 會使用的字幕工具。 也許有人會說,這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錄音筆可以做到這件事了?我要說的是,如果你面對的是不同國家口音、用字習慣、法律用字、法庭程序,錄音筆能否做到同樣的能力?我沒有實際測試過,但 Web Captioner 已經協助減少初期工作的一項負擔,後續的工作完全要依賴這個第一步,不然沒有辦法接下去。 有用過 Google Translate 的人都知道,它最多就是「堪用」而已,你丟什麼給它,它也就回饋你什麼。就是照字面翻譯,沒有上下文的脈絡,當然後續還很多很好用的翻譯工具,但就便利性來說,Google Translate 的便利性還算是高的。 直到 ChatGPT 出現,我從 3 開始用,再到 3.5版,然後付費使用 GPT 4 和一些外掛工具,它開始讓我感受到身為人的限制、受到體力的限制,還有機器學習的快速,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思考如何去問問題。 基本的翻譯工作在 GPT 3 就已經到90%的滿意程度,那個時候我還擔心 Web Captioner 的文字擷取能力會受限於講者的口音,所以我還是會聽著錄音做即時聽打,以使要翻譯的文字檔更完整。一場 90 分鐘的專家討論需要 4 個工作天全力投入才能翻譯、整理完畢,但如果是一個可以講美式或英式英語的講者的專題演講,只要速度不快,大概 1.5 個工作天就能處理完畢。 GPT

讀歐盟「數位服務法」和「數位市場法」草案心得

在 3 月 24 日時參與了 台灣網路講堂 所舉辦的 活動 ,這個活動是以在台灣較知名的美國 Parler 案為題,來討論歐盟的「數位市場法」 (Digital Market Act. 簡稱 DMA ) 對於「守門人」(Gatekeeper) 平台的管制,並邀請了從競爭法、經濟學、公平會、傳播及科技法律不同角度的講者來討論這個議題。 受限於時間,講者們只能把不同角度的重點讓參與者了解,事後再看 DMA 時,才了解並不是只有單純只對守門人做規範,而是從整個歐盟打算將會員國打造成「數位單一市場」(Digital Single Market)的整個脈絡,並從其發展資料經濟 (Data Economic)所發展不同階段的相關政策、指令與法律,而主管 (也是當天活動的引言人) 也提醒,還可以自歐盟在 2018 年 5 月正式執行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簡稱 GDPR) 觀察,歐盟當局不是只有外表看到的禁止、設限,更重要的,它是希望藉由明確的「法遵」 (Compliance) 要求,建立一個健全、具有發展與競爭機會的數位經濟市場。 這些法遵要求不論是對歐盟會員國境內發展數位服務的廠商、中小企業、不同規模的平台,到跨國企業進入歐盟市場發展,除了要面臨相關的市場調查外,也同樣要遵守。 如果無法看整個歐盟的數位單一市場發展,應該要了解 DMA 其實是「The Digital Services Act package」的法案之一,另一個則是「數位服務法」 (Digital Service Act. 簡稱 DSA ) ,DSA 規範了不同規模的「線上中介產業」 (online intermediary) 該做的事及責任,而 DMA 則是針對法案草案中所規範的守門人更加上了「義務」(Obligation)。由於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已在其部落格中有整理相關的 摘要 ,且台灣網路堂也會公布當天活動的錄影,所以在這篇文章就不再解釋 DSA 和 DMA ,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再去閱讀兩個法案的草案內容,歐盟執委會也有整理許多相關的問答在其網站中,十分好閱讀。 DSA、DMA 與歐盟其他法案的關係 在歐盟執委會網站中有提到,DSA  是一個水平的計劃,重點關注線上中介業者對第三方內容的責任,網路用戶的安全或對信息社會的不同提供者的不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