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參與 APRICOT 2018 心得 (2)

Cross Border Internet Relationships in Asia場次照片 這一切都是為了「資料」 歐盟的資料保護規範( 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簡稱GDPR)將在今年的 5 月 25 日開始實施,距離我這篇文章刊登的日期應該不會多於三個月。從我開始接觸「網路治理」的議題開始,「如何因應GDPR?」 一直都是被討論的議題,只要是擁有「個人資料」的業者、註冊商,都在擔心之後可能面臨的嚴格規範。 GDPR 裡註明了考量公司規模及因應能力, 員工數多於250人以上的公司要設置「資料保護長(Data Protection Officer,簡稱 DPO)」以檢視公司政策的適法性及協助員工建立資料保護的意識。 同時,由於 GDPR 給予「資料主體(Data Subject,必須是自然人)」的權限也提高了自然人對自己資料的控制權限,以敏感的 Whois  資料庫來說,只要你購買網址,都會有個人資料在 Whois 資料庫裡,而這個資料庫裡的資料是公開的,姓名、電話、地址、email⋯⋯基本上被稱為「個人資料」的資訊,只要有註冊過域名,都會在這個資料庫裡。有些域名服務商會提供資料保護的服務,讓客戶的資料不那麼公開在網路上,其中一個問題就在於若是執法單位要前來索取相關資料時,要不要提供?同時,GDPR 也規定了資料主體擁有隨時修改及更新、刪除個人資料的權利,那該如何確認: 資料庫裡的資料正確性? 有沒有相關的機制提供確認今天客戶修改過的資訊是正確的? 如何因應執法單位三不五時就來要資料的需求? 除了區域網際網路註冊管理機構(Rigonal Internet Registries,簡稱RIRs。全球有五個 RIRs)會存在這樣的問題外,電子商務平台、系統商、圖書館、醫院⋯⋯等,只要有「個人資料庫」,都要考慮這些問題。衍生的其他問題則有:

參與 APRICOT 2018 心得 (1)

去年是我第一次參與 APNIC (註1) 會議,由於在台中,占了地利之便,很輕鬆的可以參與,同時與許多亞太地區的人有所交流。其他國家的參與者們除了讚嘆台中是個很棒的地方、台上的致詞者出現蛇肉湯讓與會者摸不著頭緒外,也有一位中國的參與廠商告訴我:「其實我是因為參與 APRICOT(2017) 所以才來台灣參與  APNIC44 …有機會的話,妳要參與 APRICOT (Asia Pacific Regional Internet on Operational Technologies )。APRICOT 比 APNIC 更盛大,妳會遇到更多人,對妳的研究會更有協助。」同時,在 APNIC 認識的好朋友 Adli Wahid 也鼓勵我再參與 APRICOT ,可以認識更多不同的業者及觀察到更多與 APNIC 不同的面貌。 基於去年在 APNIC44 的經驗當我知道 APRICOT 2018 辦在尼泊爾時,我想,我一定要去。幾經波折,我終於成功到達加德滿都,也擁有了令我難忘的經驗。 在寫自己的心得前,先翻譯一下關於 APRICOT 2018 報告中的相關數字: 報名人數:1,020人 經濟體系代表:64個 APNIC 成員組織代表:247個 現場參與:752人(已扣除APNIC 職員) 透過 Adobe Connect遠端參與者:71人(依據Adobe Connect 提供的數據,計算不重覆的 IP 並已排除現場參與者、 APNIC 職員) 透過 YouTube 遠端參與者:1,589 個觀看數;共被瀏覽了 12,998 分鐘 #APRICOT2018 的tweets數:931筆(談論數)

[Ranking] 2017貪腐感知評比 CPI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2017 by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雖然二月份的產出會減少許多,但看到國際透明組織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簡稱 TI) 在 2 月 21 日公布了2017年的「 貪腐感知指數 (Corruption Perception Index 簡稱 CPI) 」,簡單在此整理自己的心得。

參與 1 月 11 日的「資通安全管理法」公聽會感想

如果有人讀過由去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 Richard H. Thaler 的《 不當行為 》,也許就會開始學習如何當一個理性的經濟學者,而不被衝動或個人習慣沖昏頭進行不當的消費。書中所提到的一些概念其實更可以運用在各個場域裡,包括已參與幾次的座談會到今日公聽會的「資通安全管理法」。 法學專家們的疑問 大概整理了幾點: 如何避免技術性的規避或離開市場? 行政救濟的相關事項。 擬這套法案時參考美國、日本、新加坡等這些國家的依據是什麼?是經濟或科技發展情況還是剛好搜尋到這個國家有這套法律,所以拿來用? 這部「資通安全管理法」的主管機關是台灣的行政院,行政院主要是整合政策的功能,本身無執法的能力,僅能要求被管制者義務執行,也就是主管機關的管制責任是空虛的。 參考的國家都有編制專責的單位與規劃預算,如果在台灣這套法令通過了,開始實行了,有編制的人力嗎?執行的能力嗎?可能沒有。 「資通安全管理法」有主管機關,但「個人資料保護法」沒有主管機關。這兩部法一樣重要,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

IGF 2017 highlights need for greater dialogue

Recently I participated remotely in my first Internet Governance Forum —  IGF 2017  — which was held at the United Nations Office in Geneva, Switzerland from 18 to 21 December. From the comfort of our offices and homes, I (along with 1,660 other remote participants) was able to listen to and participate in a range of multistakeholder discussions surrounding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Internet governance-related issues on the theme of Shape Your Digital Future! Gaps between technical communities and policy makers Dialogu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multistakeholder model — multiple parties come together to contextualize a problem and resolve it through information exchange. That said, it is difficult for different groups to let go of preconceptions.

Coffee talk with Don Tapscott

Technologies of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How Blockchain Fits In It's a wonderful experience to have a coffee talk with Don Tapscott, and he agreed with me to use the slide above. We talked about the talent shortage, myth of "digital economy" in Taiwan. I summarized the coffee talk in the yesterday afternoon: The personality of future talent must be aggressive, full of curiosity, smart and brave, much brave. There's no "digital talent". Many people know using technology products and some people work in technology area, some are technologist. Digital Economy is the way of our life now, not a special area. Maybe we should have a multi-stakeholder group for economic issue, people from government officials, think tanks, each industry and citizens, maybe 25 people taskforce group, discuss about the economy of the future, maybe talking about to have a law to digital economy or not. Blockchain can bring the second generation revolution. AI, mach

關於大家在討論的數位經濟

2017年三月的第三個星期,台灣的立法院裡發生了兩件事,一件是國民黨的許毓仁委員召開了第二次的「數位經濟基本法」草案公聽會,另一件事則是民進黨的余宛如委員等11人,成立了「 立法院數位國家促進會 」。配合了年初行政院科技會報所發布的「 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簡稱DIGI+) 」,可以感受到新政府積極想要有所作為的各種行為。 台灣各方對於「數位經濟」的定義,一直都是模糊、充滿不明確、僅提供大方向的描述,但若要立法,法律是需要明確定義的規則,模糊的方向可能會導致行政資源的浪費,在日後也可能對於整體社會發展有不利的未來。 從定義來看,先查尋維基百科: Digital economy refers to an economy that is based on digital computing technologies. The digital economy is also sometimes called the Internet Economy, the New Economy, or Web Economy.  「數位經濟」是指基於數位運算科技的經濟體系。有時也被稱為網路經濟、新經濟或網絡經濟。 在維基百科的頁面下方則提到「數位經濟」這個詞彙最早出現於 Don Tapscott 在1995年出版的《 The Digital Economy: 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 》一書當中,作者認為數位經濟的基本需要以下的要素:   The digital economy requires a new kind of businessperson: one who has the curiosity and confidence to let go of old mental models and old paradigms; one who tempers the needs for business growth and profit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employees, customers, and society for privacy, fairness, and a share in the wealth he 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