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心得] UNCTAD eWeek 2020 - Coping with the economic fallout of the COVID-19 crisis in Africa: What role for trade and digital policies?


這個場次著重在非洲的數位發展。由於年初到迦納參與FOC,加上在工作的過程裡或多或少都會與非洲的農業發展、肯亞的智慧城市規劃,或是去年在談包容性創新 (Inclusive Innovation) 都會涉略到非洲大陸國家,所以也參與了這一場:「HIGH LEVEL LIVE SESSION - Coping with the economic fallout of the COVID-19 crisis in Africa: What role for trade and digital policies?

台灣人對非洲的想像可能有各種面貌,這個場次著重談三個方向:
  1. 「多邊」(Multilateral) 對於這場疫情在非洲的影響
  2. 「數位化」(Digitize) 對於非洲國家的幫助
  3. 數位科技對於非洲國家所帶來的利益與包容性
我自己比較熟悉的包容性創新案例是主要在印度,而 2013 年開始提供協助予非洲國家的 digital Green,他們不但透過教學讓農夫們自己想辦法學習科技產品,更讓農夫們透過網路互相教學及幫忙,CoCo專案也運用資料分析來提供資訊給農夫們。2016 年時 APrIGF 在台北舉辦,開幕式時,我聽見台下有人問:「有沒有可能再出現第二個 digital Green?」我忘了有沒有人回答這個問題,但答案其實是蠻難完成的。
這場在 UNCTAD的 eCommerce Week 會議是屬於高層級的討論,不再侷限於國內,而是談論國家層級,甚至是國際層級的合作。邀請了 blueMoon 在 Rwanda 的成員和與會者分享。如前一篇文章裡所提到的,Rwanda 在文件傳遞的電子化做得很成熟,大致上可以維持正常運作,但是生活必需品,例如農作物從產地至餐桌,價格的透明化、交通運輸的成本、疫情期間如何讓物資能快速的送達,以解決糧食危機、國與國之間,每個國家的邊境與隔離檢疫制度也不同,政府之間的協議,都會影響私部門(Private sector)的營運成效。

「非洲」是個有五十幾個國家的大陸總稱,在這場會議裡的與談人多來自東非,不過也可以了解到他們也希望透過數位化來平衡不同國家間的區域發展,甚至讓所有非洲國家的經濟都能在這場疫情過後改善。其中一位主講人就提到:「絕對不要浪費危機」(Never wastes crsis),在這位主講人的看法裡,這場疫情帶給非洲國家的危機就是加速轉型、數位化的契機,其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危機就是轉機」,在這場疫情裡,許多企業將會垮掉,失業人口會增加,但他也樂觀的認為,創新研發,如新的物資傳送方式將會取代傳統的卡車運送。

就每個主持人提出來的問題,其實還衍申了更多需要再深入討論的議題,例如:
  1. 非洲各國的數位發展程度不一,僅管「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 打算在2020年開始藉由其他國家或聯盟的協助來進行「數位非洲」(Digital Africa)的十年計畫,但一來被COVID-19 疫情給影響,二來也因為中國、俄羅斯、歐盟、美國等數位大國都想染指其數位化發展,造成地緣政治與數位發展的分裂。
  2. 疫情的影響,就算是國與國之間可能有快速通道,也會因為需要對司機、貨車隔離檢疫而使運送急救物資、必需品的困難度提高。每個司機要運送物資到各個國家,不見得是橫跨一個國家,在非洲大陸上可能是橫跨很多個國家,而每進入一個國家就要隔離檢疫 14 至 21 天,有些東西可能就在運送的過程中壞掉了。
  3. 關稅、快速通關的這些優惠協定,在現在能否協助減輕疫情的擴散,在未來有無協助到產業及區域的經濟發展策略?
  4. 所有的政策與措施在疫情過後,要如何保有彈性去調適未來環境的改變?
  5. 貿易協定的好處能否擴及其他非洲國家的發展?
因為國家與國家之間還存在著地緣政治因素,所以把「電子商務」交易的層級提高到企業對企業之間的採購、不同國家之間的貿易,其實就會回到古老的貿易條款,很多時候反而要再回頭看貿易的法規、WTO之間的討論、物流的法規、區域、貿易或商業組織的聯盟協定,而不是最初想像的消費者付費、生產者把商品運送到消費者手中而已,就算消費者已取得商品,還有後段的消費者保護議題、資料主權與所有權的議題,每個議題其實是環環相扣的,而討論的過程裡,印度的與會者也提到在印度,也會有同樣的問題出現。

這個場次的與談人也提到了,也許先該建立一個平台,讓政府之間可以快速交流、合作,以「泛非洲方式」(Pan Africa Approach),將非洲國家聯結起來,地方政府可以與私部門找出合作模式(這部份有人問但沒有細談),讓地方政府也可以藉由私部門提供的服務快速發展。

關注非洲的數位發展、電子商務議題,都會讓我回想到台灣在發展電子商務的歷程。

走筆至此,這次台灣在疫情控制上已取得相當大的優勢,政府也十分難得的獲得人民的高度認同與信任,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政府文宣數位轉型經驗;但在跨境運輸上、貿易上、商業、各產業政策發展與轉型的速度,似乎還在努力中,並沒有因為控制住疫情,整體社會較於其他亞洲國家甚至歐美國家能維持相對正常的經濟活動而取得先行者優勢,也沒想過在疫苗未研發成功,只要天氣一冷或是病毒永遠不會消失的經濟、產業應變政策,這是非常可惜且浪費了轉型的發展機會,如同在這場座談會的專家所提到的「Never waste the crisis」,目前台灣政府的政治迷因 (meme) 發展得非常成功之外,相關的經濟發展政策、外交政策、貿易協定,希望也能藉這個危機化為轉機,快速協助各產業進行轉型。

其他相關重要文章:

  1. Global e-commerce hits $25.6 trillion - latest UNCTAD estimates
  2. Renewed urgency to implement the African Continental Free Trade Area: How can Africa prepare now?
  3. Africa needs a Marshall plan to ride out Covid-19 crisis; prepare for uncertain times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面對平台隱私變革:使用者的角色轉變與應對之道

在 X (原 Twitter)這個曾經是自由言論的社群媒體上,因該平台最近改變隱私條款,以致於又興起一股使用者搬到其他社群平台上的浪潮,這是很熟悉的場景,從 Facebook 的言論管制,到 X 目前讓被封鎖的使用者自討沒趣的去看封鎖他的人的訊息。我開始在想,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搬遷潮裡,我學到什麼。 Google 曾經提供一個名為 Google Reader 的服務,使用者可以自訂資訊來源,將有提供 RSS 服務的網站或 Blog 資訊加入其中。當時,許多網站或 Blog 都提供 RSS 服務,讓使用者能方便更新資訊來源。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的興起,越來越多使用者開始利用社群媒體的演算法來獲取資訊,Google 最終在 2013 年停止 Google Reader 的服務。這使得一些使用者選擇依賴社群平台提供的資訊,而另一些人則轉向其他類似的 RSS 閱讀服務,例如 Feedly。Google 停止 Google Reader 的一個好處是,其他類似的平台得以有機會生存,而不再由 Google 壟斷這類資訊來源的服務。 最近 Google 反對紐西蘭的新聞議價法案 (Fair Digital News Bargaining Bill),這件事的後續影響可能是 Google 會移除資料庫中紐西蘭新聞的來源。此外,Google 和 Meta 也因類似的法案移除過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新聞內容。 這代表網路使用者不應該再如以往般依賴搜尋引擎、社群平台取得資訊來源,而是開始建立及掌握自己的資訊來源,對於新聞媒體而言,應該著力於提供品質良好的新聞,讓使用者願意付費訂閱,而不是使整個新聞版面充斥廣告,依賴廣告收入,讓使用者無法取得要閱讀的資訊,也讓廣告服務平台掌控收入來源,而有些新聞網站的版面看起來更像是內容農場一樣。 我使用 Twitter 已超過十年,有很長一段時間迷失於Facebook此類社群平台上的互動,直到我感受到社群平台的公開性,使某些惡意的使用者會追蹤社群平台內容,造成隱私隱憂時,便決定不再使用 Facebook,也改變我使用社群平台的策略,讓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功能,也因為這樣,服務平台變動使用者服務條款或隱私權條款,對我並沒太大影響。 至於使用者們擔心 X 平台使用使用者內容訓練人工智慧,在講究著作權、智財權的年代,這乎是要發展人工智慧服務的平台會做的事。目前的平台使用者

各國政府在談資料跨境傳輸時,台灣需要什麼?

保護個人資料可能是各行各業的一個重要議題,不止增加了企業的資安相關成本也增加了法遵成本。尤其是需要跨國傳輸(個人)資料的企業,除了要配合各國的資料保護法(規範、規則)外,也要擔心資料外洩事件後續的成本,還有許多額外的行政手續。許多國家已經感受到資料流動的重要性,也紛紛的透過數位經濟協議、各種雙邊或多邊協議,來減輕企業跨境傳輸資料時的相關成本,以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例如2018年時,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已簽署「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nited States, Mexico, and Canada Agreement),讓這三個國家的企業可以在北美境內自由傳輸資料。 2019年由日本前首安倍晉三在世界經濟論壇和2019年的G20大阪峰會中提出提出「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簡稱DFFT),其核心概念是「基於信任的資料流通」。這樣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彼此信任的跨境資料傳輸,促進資料自由流動,同時確保對隱私、安全和智慧財產權之信任。 在2019年G20大阪峰會時就已談出了DFFT的發展概念,2021年時已擬定發展的藍圖。當時也討論了所謂的資料在地化、資料主權等議題,並且也有著「資料的連結與使用是可提升生產力的重要因素,限制跨境資料流動,會是國際貿易體系的沉重成本之一,且資料在地化的要求可能會提高企業的生產與法遵成本」之共識。 到了2023年,因當時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UN IGF)在日本京都舉辦、及G7日本廣島峰會的緣故,DFFT的概念再次被提出,且被熱烈討論著。G7廣島峰會裡則是建立了夥伴關係機制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Partnership,IAP),並由OECD擔任協調的單位,來建立所謂的IAP;日本的JICA(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也在UN IGF 中提出執行 DFFT 之相關倡議。 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DFFT,可以閱讀: Digital Agency,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 World Economist Forum,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Paths towards Free and Trusted Data Flows 網路上的資料很多,

Niki的異想世界

展覽名稱:妮基的異想世界(The World and Fantasy of Niki de Saint Phalle) 藝術家:Niki de Saint Phalle wikipedia 、 中文維基百科 塔羅公園網站( The Tarot Garden official website ) 展期:2007/02/09~04/29 地點: 國立歷史博物館 , 展覽頁面 已移除連結。 票價:全票+導覽手冊300元、語音導覽120元 優惠:每天下午三點有免費的中文導覽 圖片取自展覽網頁。 知道這個展覽很久了,一直到昨天,天氣陰雨,自己一個人搭公車去看這個展覽。 從正門進去右手邊是展場的入口,不能帶傘進去,所以傘必須放在門口傘架,這讓我提心吊膽的,畢竟這把傘要是不見了我會被念到臭頭。其實歷史博物館主館的作法我蠻喜歡的,等等再說。 Niki是個才貌雙全的藝術家,導覽手冊的第一頁就是她美麗的照片。展場開始是她的集合藝術系列作品,這系列是個特殊的作品,她收集各種不同的素材,再依照它們的屬性集合創作成不同主題的作品,這一系列有點複雜,彷彿她要表達出一種情緒,但一直到1961年以後的射擊藝術作品才感受出她在作品中所發洩出的憤怒。 第二個展示廳就是她的射擊藝術作品,藝術家在木板上放置物件,很像是她先前的集合作品,同時預藏了放置了顏料的汽球或罐子,再覆上一層白石膏,最後,再向這幅作品開槍射擊。當子彈打中顏料時,迸發的顏料流洩在其他物品上,形成一種詭異的感覺,我所感受到的,是她的憤怒。藉由這樣的創作方式,她創造了一種與觀眾互動的行動藝術-觀眾欣賞美女藝術家對自己的作品開槍射擊-這本來就是一幅賞心悅目的畫面,同時,她也讓觀眾參與創作,在她的第一個射擊作品「我情人的肖像」這幅作品裡,每個人都可以對著那件襯衫投擲飛鏢。在這樣的創作過程裡,她也治癒了自己的憂鬱。 在這兩個展示廳的作品裡看到的都是破碎和憤怒,很多作品裡都會看到支離破碎的娃娃軀體,在導覽手冊裡表示她曾經有一段不愉快的童年回憶,我想,也許「成為母親」這件事可能也讓她有一段對於身份轉換上的不適應。在孩童時期受到創傷的後果通常會很嚴重,這點在心理學上確實有所根據,在孩童時期若是受到性侵犯,在成長過成裡可能會有自卑、自閉、反社會、暴力的傾向,長大後暴力犯罪或是重蹈覆轍成為性犯罪者的可能性也相當高,同時受到性侵犯的孩童在成人後,對性會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