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包含「Reading」標籤的文章

[reading]《追風箏的孩子》與《燦爛千陽》

書名: 追風箏的孩子 (The Kite Runner)、 燦爛千陽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作者:Khaled Hosseini 譯者:李靜宜 ISBN:9867475658、9866973635 出版:木馬文化 兩本都是Khaled Hosseini的作品,這位醫師在出版第一本著作後,立即成為暢銷作家,很快的第二本書也出版了,兩本書都有不錯的銷售成績。 這兩本書的特色在於故事的基礎來自於一個不容易被這兩本書的特色在於故事的基礎來自於一個不容易被了解的伊斯蘭教國度,歷經一般人無法理解的戰亂和政亂,在同樣一片湛藍的天空下,這塊土地的人民即使有虔誠的信仰,卻在信仰宗教派別、種族、性別有著更強烈的爭論。 《追風箏的孩子》是在訴說兩個孩子之間的友誼在遭受到超乎於他們年齡所能承擔的打擊後心態上的轉變和故事主角本身的心路歷程,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來講述友情的珍貴和對生命中無可避免的衝擊,著重在男性在社會中為維持尊嚴及社會地位上所需要承擔的壓力而必須做出的犠牲以及美國的開放文化對於相對封閉的另一個國家的文化所造成的衝擊,主角們如何並在不同文化的衝擊下適應另一個社會同時又保有自己的文化;《燦爛千陽》以第三人的方式將兩個年代與出身不同女性在戰爭的衝擊下,對於婚姻、愛情及思想上的轉變,兩人是母女也是姐妹,彼此互相扶持,以及為對方、愛情所做的犠牲與自我意識的覺醒互相交錯出現在小說的內容裡,寫出了女性在如此時空背景下對命運所產生的無奈。 這些故事的主角都屬在戰爭中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兩個族群:女人和兒童,同時作者也放上了強烈的對比一位屬於邊緣族群的人物(私生子女或被歧視的族群)和一位出身不差的同伴(教授的女兒或富商的兒子),如果有人和我一樣把書中的人物拿來互相對照,會發現其實兩本書的架構和人物角色有某些程度上的相近,但還是有些差異,所以兩本書都同樣都讓我愛不釋手。 在這兩本書裡讀到的是作者對於家鄉遭受這些動亂催殘的心痛,因為不斷的戰亂,孩童不能完成學業,被迫在未成年時嫁給可以當自己父親的男人,女人沒有拒絕的權利。也因為種族之間的歧視與階級制度存在於這樣的國度裡,所以也可以看到一家之主對於家中僕人和僕人的眷屬為所欲為。令我好奇的是在《追風箏的孩子》中明顯的寫出了孩童在被送進孤兒院後所遭受的對待,但在《燦爛千陽》裡的寫法比較隱晦,只寫出一些徵兆,但沒有像《追風箏的孩子》

[Reading]意義的呼喚

書名: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維克多.法蘭可的生命傳記 Was nicht in meinen Buchern steht : Lebenserinnerungen 作者:Viktor Frankl( wiki中的Viktor Frankl ) 譯者:鄭納無 出版社:心靈工坊 ISBN:9868024803 封面取自 博客來--意義的呼喚 。 在小小書房上藝術治療時,我用左手畫了一幅畫,忘了是哪一幅,也忘了是什麼原因,便把一直思考的問題在課堂上說了出來:「我不斷的思考人存在的意義和『我』存在的意義。」那次課程結束後,海蒂和一位同學Claire就拿了三本書給我,一本是被我賣掉的Yalom的《日漸親近》,一本忘了是什麼,也是Yalom的書,而是讓我印象深刻的一本就是《意義的呼喚》,但我沒有當天就買下這本書,反而買了《日漸親近》。 很怕看到太多推薦文的書,再加上幾篇賣弄知識的推薦文讓我看得雞皮疙瘩,這是為什麼我沒買下《意義的呼喚》的原因。後來我去國際書展,這本書又出現在我眼前,也不斷的小小吸引我的目光,終於我買下這本書,也用了一點點時間去閱讀。 相信每件事、每個人的存在都有意義,也許對個人、對其他人或對社會、世界,打個比方,一個人做了不好的事,帶給社會傷害,也提醒其他人不要再造成對社會的傷害。但我一直無法理解的是,整個人類對這個地球的意義是什麼?我在這個世間的意義是什麼?是什麼因緣讓我在這一世出生? 當然這本書並沒有給我答案。這本書是意義治療大師Viktor Frankl的傳記,書寫從出生到進入集中營到這本書被完成,作者的一生。儘管他在集中營裡經歷肉體與經神的折磨,離開集中營後又要接受家人在集中營中罹難的消息,卻只以輕淡的文字帶過他的傷痛與對家人的懷念,多數的篇幅是正向也發人省思的。 「…如果一個人一下子遭遇這麼多,受了那麼多的考驗,那一定有其意義。我覺得,我只能這麼說,似乎有什麼在等著我,期待我去做,我是為某事而存在的。」~p.179,「回到維也納」 「終究,『老』只是人生無常的一面,但這個無常卻能成為我們責任感一個很大推動力--使我們對責任感的認知成為人之存在的基本特性。」~p.211,「關於年老」 這位在書的最後寫下「我生命的意義是幫助別人發現他們自己生命的意義。」的作者,在六十七歲時學開飛機,八十歲還在攀岩,長命的活到九十二歲,創造了意義療法,對生命保持熱情。 如

美好的一日(1)-第16屆國際書展

第十六屆台北國際書展 日期:02/13至02/18 網頁連結: 第十六屆台北國際書展 照片: 20080214台北國際書展 對於國際書展的唯一印象就是又吵又熱又悶,和資訊展一樣,雖然從第七屆國際書展開始參加,但這兩年都沒有參加的記錄,還記得去年是看到新聞播報書展結束才想起來有這回事。由於現在買書的管道很多,所以在書展買書的慾望並不高。今年想去的原因其實不是書展,而是可以見到很久不見的朋友優狗。 大概是十二點多買票進入展場,今年的票多了個看似仿偽的貼紙之類的東西,很特別,我也很喜歡票上的娃娃。進展場後第一個吸引到目光的是主題館之一的「最美麗的書」,陳列許多難得見到的裝訂本,最吸引我的是兩本繪有曼陀羅藏文書籍和朱禧千字文,仔細看千字文的封面,那是木刻的文字,而且是反的,也就是可印刷。 之後是旁邊的「旅行文學主題館」裡面展示的是攝影作品和歐洲地區的漫畫,但我逛得心不在焉,主要是因為很久沒見到優狗,所以也嘰哩呱啦的說個沒停,只有最後一個區域的投影書引起了我的注意。 逛著逛著到了主題廣場,優狗在書林的攤位看書,而我則去主題廣場看座談會,主講者是《偷書賊》的作者馬格斯‧朱薩克(Markus Zusak)和郝譽翔,另外有一位翻譯和主持人。大多數的人都在問朱薩克關於寫《偷書賊》的心路歷程,最有趣的是台下有位聽眾問他如果遇到死神會說什麼?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提到在創造了這個溫柔的死神角色後,家鄉的老人看了這本書後覺得死神似乎也不是那麼恐怖的了。但由於現場的光線很熱,幾乎都打在台上,偶爾可以見到作者疲憊的眼神。中間也有服務人員在問聽眾有沒有人要讓作者簽書,可惜我沒有注意到今天有他的座談,不然再重也會帶去。由於多數人都向《偷書賊》的作者提問,最後主持人出面轉由郝譽翔開始講她個人的寫作經驗。基於之前中時那支扔《追憶似水年華》的短片,雖然是劇情需要,但我還是轉頭對身旁的優狗說:「我們走吧!」 中間幾次曾經分開逛,後來我逛到電影館,裡面正在播放開幕片《 羅浮宮謎情 》。問我會不會後悔花錢去電影看片?一點也不會,在現場的座位並不是那麼舒服,而且一旁C209攤位還有人拿著大聲公在促銷,非常差勁。 與優狗碰面後,我們前往三館,原本是想看看繪本和文具,結果一入場看到的都屬於幼兒童書,三館的攤位人員拉人拉的比一館還兇,已經到了令人反感的地步。三館有些主題很不錯,在文具區裡有看到台灣本土的文具品牌,雄獅和利

[試讀]龐貝-在字裡行間捕捉古城的幽魂

書名:龐貝(Pompeii) 作者:Robert Harris 譯者:林淑琴 出版:如果出版社 維基百科中的 龐貝城 封面取自英國Amazon。 收到試讀本是在除夕的前一天,這對我來說是挺有意思的事,在除夕前直到初二,我都窩在家裡,不開電腦,只開電視,只看HBO,連書(花精的教課書)也懶得翻。 龐貝一直是我喜歡的古城市故事之一,我有一本95年由時報出版社所出版的《 龐貝-掩埋在地下的繁華 》,作者是Robert Etienne,這本小書因為它編排的方式讓人很「難讀」,所以我是斷斷續續的翻著這本書,但書裡的一些圖片和解說讓我一直很難忘。拿到小說試讀本時,看到封面上的那對男女不禁讓我莞爾,那應該是麵包師傅Teretius Neo和他妻子的畫像,為什麼會出現在完全不相干的小說封面上是一件很莫名其妙的事。當時社會中的女性都能獨當一面,女人當家是很平常的事,也能在街上自由走動,雖然沒有選舉權和投票權,其實但也不像小說中的女性地位這麼低落。 在看這本小說的同時,我也同時的閱讀多年前買的那本關於龐貝的書本。Robert Harris書中所寫的許多角色和許多故事確實是存在的,比方說書中提到由被解放奴隸之子所重建的Isis女神廟,確實存在著,但只有建造者的名字,也就是六歲的Popidius Celsinus(書中角色為賽辛),由父親出資建造神廟,進一步進入議會;小說中提到的秋秋拉(Cucula)和紫迷麗(Zmyrina)也確有此人,她們的確從事特種行業,不過是考古學家們發現在她們住處的外牆上以文字擁護一位C. Julius Polybius的人競選,但這位候選人卻命人要求把宣傳文字漆掉,因為她們的社會地位太低,怕影響自己的選情。那個年代的選舉並不像現在這樣有那麼多花招,由候選人站出來拉票,而是由他們的鄰居出來背書,有點像我現在做的,試著為一些試讀本寫些好話。除了這些人物外,最後也提到了當時的富婆Julia Felix,不過,以電影的方式來說的話,這個角色是以念台詞的方式出現她的名字。畢竟這是小說,作者也把某些人物的個性揉合在一起再改造,比方說當時一名富有的女祭司歐馬希雅(Eumachius)在家中供奉莉維(Livie),這位女祭司在小說中似乎成了安普萊(Numerius Popidius Ampliatus)的妻子夕霞,而原本沒被記載的被解放的奴隸安普萊反而是小說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抄書] 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1)

睡前會翻幾頁這本薄薄的小說,有好多字似曾相識,又有很多字看不太懂,這本書挑戰自己的閱讀能力,同時,看習慣商業英文的我,讀這本書覺得自己像小學生一樣。 因為看過電影,大致上還能知道書中在說什麼,昨天睡前讀到這一段。第二個章節的故事是Doña María, The Marquesa de Montemayor,一位和女兒溝通不良、被女兒遺棄但又完全付出母愛的母親,被宗教裁判所告發三次的女人,每天都窩在小陽台上寫信關心女兒的母親的故事,書中這一段: She saw that the people of this world moved about in an armor of egotism, drunk with self-gazing, athirst for compliments, hearing little of what was said to them, unmoved by the accidents that befell their closest friends, in dread of all appeals that might interrupt their long communion with their own desires. 這本書在1927年出版,隔了八十年,對人類的寫照至今依然適用。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reading

[book100讀書會]07年之閱讀十二問

看到雨漣寫了 【book100讀書會】07年之閱讀十幾問 ,然後看到博客來在辦這個活動,所以我也手癢了,也來回顧2007年的閱讀心得,但沒打算參加抽獎。這十二個問題我覺得不是很好回答。 Q1:2007年我最喜歡的一本書? 想了很久…又參考了anobii統計下來今年閱讀的書籍,撇去每年都會重看的書…單就2007年來說,只剩下《 偷書賊 》。 Q2:2007年我最想推薦給情人的一本書? 《深河》。我們兩個人在宗教信仰上有一些意見相同和很多意見不同的地方,會想推薦給他這本書,也是希望他在休息時不要再想那些煩死人的電子商務,世界的物質層面想久了,休息時想想靈魂層面的東西也好。雖然,他還有更多書要看,甚至休息時寧可什麼都不想。 Q3:2007年我看過了,但是還想要重看一次的書? 很多。例如:《百年孤寂》每年閱讀都有不同的感受;《偷書賊》需要靜下來再仔細的看上一回;《勿忘我》可以輕鬆的閱讀,雖然讀完心情都很悶…。 Q4:2007年看過最難懂的一本書? 太多了,通常都是看不完。榮格與鍊金術、與神對話…通常這一類書都會讓我讀到頭痛。如果已經看完但還是有看不懂的感覺,例如《海上花》,我有一本吳語版的《海上花》,這就是很難看得懂。《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也是很難懂。 Q5:2007年我覺得封面最美的一本書? 一樣也是想了很久,把畫冊去除後,剩下《第十三個故事》的英文版書封。 Q6:2007年讓我看完後最快樂的一本書? 《潘妮洛普》,讀完有種KUSO的感覺。 Q7:2007年看完後最後悔的一本書? 《花.骨頭.泥磚屋》。這本書的小標應該叫「走進作者眼中的歐基芙的世界」。 Q8:2007年我看時真的有流淚的一本書? 其實是兩本:《偷書賊》,實在是太沉重;《愛像非洲一樣寬》沒看完,可是看三分之一就不忍心再看下去。 Q9:2007年我買了但一直沒看的書? 原文書。除了巴哈花精的課本因為需要不得不看之外,2006年買的Middle Sex和2007年買的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這兩本書我一直很想看,總是要在翻開時又放下了 Q10:2007年我最喜歡的一位作家是? 沒有。 Q11:2007年哪本書的行銷做的最好?甚至會吸引我買? 《失物之書》和《偷書賊》,《偷書賊》本身是內容就非常的好,由於頁數多,有一點行銷活動會比較好銷售。《失物之書》則是因為試讀

在腦海裡如蝴蝶振翅拍動著

中文書名:潛水鐘與蝴蝶 原文書名:Le Scaphandre et le papillon 作者:Jean- Dominique Bauby 譯者:邱瑞鑾 ISBN:9578468334 銷售連結: 中文二版 | 英文版 (電影封面) 書封及連結均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一直沒有去看由這本書改編成劇本的電影,只因為書沒有讀完,不想先讓電影裡的角色或劇情影響自己讀書的情緒。 這本書在1997年出版,在十年後被拍成電影,這麼長的時間裡,心中有個角落掛著這麼一本書,很多人提過這本書,我不敢也不願去翻動它,就怕任何一點情緒的影響都會減低我對這本書的期待。 在讀這本書前,因為去年《秘密晚餐》的徵文入圍,我可以選擇三本書,在填書單前我猶豫了一下,因為我不確定自己已經準備好讀這本書,所以選了另外三本:《愛像非洲一樣寬》、《潘妮洛普》和《我可以不是艾蓮妮》。 這本書還是掛在我心裡,直到我認為已經可以準備好了,就去圖書館預約了這本書來讀。 結果我還是沒有準備好,要準備什麼呢?我希望自己在讀這本書時,可以忘記幾個場面:阿公因中風倒在病床上好多年的畫面還有阿祖在臨終前被維生機器插滿身體的畫面,以及外婆在臨走前倒在病床上的畫面。 阿公中風後,又因為需要洗腎,所以只能待在醫院裡,一動也不動的躺在床上,任人擺佈,連過年也沒辦法回家。記得最後兩年過農曆年,我們都有去醫院探望他,醫院裡死氣沉沉的燈光,病床上瘦弱的老人用迷濛的雙眼,無神的望著天花板,從南方國家來的看護少女們在一旁嬉鬧著。阿媽每天去醫院跟他說話,她說,阿公還認得她。會這麼說是因為每個親戚到場都會扯開嗓門問他:「我們來看你了,還認得XX嗎?」 我想,阿公心裡多半覺得煩吧!我不是他,但我聽那些親戚念到煩,而且到最後就是一群親戚圍在床腳邊開始聊了起來,不管是在台北的醫院還是南投的醫院。中風的阿公不是植物人,只是他像作者一樣因為疾病纏身而不能動了,但和作者不一樣的是,他還是能表達自己的情緒,只是因為年紀大了,許多事情他大概不願也不想理了。 去探望阿公時,我看著床上的他,我想的是,到他這個年紀,這個情況,望著天花板的他在想些什麼?所以我一直不想翻開《潛水鐘與蝴蝶》的原因,因為自己無法體會那種感受,寫什麼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再怎麼讀都只是字與文章而已。 在讀完《潛水鐘與蝴蝶》後,心裡雖然沉重,但看到的是另一個不同的力量,也許作者在中風時還處於壯年、

又一個吸血鬼傳說

試讀書籍:夜訪良辰鎮 英文書名:Dead Until Dark 作者:Charlaine Harris 譯者:蔡心語 ISBN:9789866712067 博客來網頁: 夜訪良辰鎮 | Dead Until Dark 書籍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對於吸血鬼的認識都來自於電影,淒美、血腥、暴力在吸血鬼電影裡都能看到,1992年的 Dracula ,是改編Abraham Bram Stoker在1987年出版的吸血鬼小說Dracula由知名度較高的演員來演出吸血鬼的淒涼身世,這部小說改變了傳統的吸血鬼形象;之後還有Anne Rice知名的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雖然我們只看到兩個大明星和華麗的服裝。

總要面對的死亡與輪迴(4)

扯太遠了。回到《深河》。 河流包容他們,依舊流呀流地。人間之河,人間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祂既醜陃又無威嚴,P.279 當美津子與大津見過面,在回日本前又與先前因病無法離開旅館的木口、美國觀光客們前往恆河,她穿上租來的沙麗走入恆河中,模仿其他信徒們在河中的動作,就像她模仿大津以體會所謂的愛或神的存在,她模仿著河中的印度人的舉動去體會印度教徒們藉由在恆河中的沐浴動作來洗去身上的罪(業),結束果報而轉生到更好的境界。然而當她站在河中,甚至是加入這個印度之旅時,她已經體會到佛教所謂的三苦:苦苦、壞苦、行苦。 在她的這段旅程裡,經歷過身心感受到的不適與苦痛:旅館中的驚嚇、印度民眾婚禮中穿燕尾服男子對她的說教造成她心靈上的衝突以及在廟宇中的女神神像所給她的感受、把腳放入恆河時的不舒服感受…,這些衝突,這就是佛教三苦中的「苦苦」。 雖然在書中沒有明顯的寫出她對大津是否存有我們一般人說的男女之愛,但她確實是關心著大津的,她曾經結婚以為嫁了一個老實的丈夫後就能感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然而她卻覺得乏味而離婚。在她的婚姻開始的蜜月旅行時,她就獨自外出去探訪大津,離婚後也是到印度找尋大津,比起她在大學時放盪生活的朋友們中,大津可算是她偏愛的朋友了。每次與大津分離後,她還會想要與大津有信件往來,想從傷害大津得到快感(一種虐待的心態),恆河邊也有許多處於親人、愛人分離痛苦的人們,這種痛苦被稱為「壞苦」。 美津子的一生中都在懷疑自己是否能「愛人」或「感受被愛」,甚至常會有「無聊」、「無趣」就連在河中也是認為自己在模仿。這是「行苦」,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招來其他的痛苦。 她站在恆河中沐浴著,就像其他人一樣洗去自己的業,但當她說出「人間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時,她已經能體會到人間的痛苦,已經從原本的沒有感覺到有所感覺,就像是前面所說的,透過輪迴而轉生到另一境界。以至於之後她主動搭救被誤會而遭毒打的大津、可以主動與磯邊交談而不是如旅程開始時的冷淡,也對磯邊說「至少太太的確轉世在邊先生心中」這樣的話語。 最後在機場,透過修女們的行為與話語,她終究體會到肉體(感覺)會消失,但精神與想法是不斷如幾何級數般傳遞散播下去,透過這些人的堅定信念與對世人的關懷、行動,這才是所謂的愛,再呼應最開始在「河畔的市鎮 」章節中,大津對於神的想法: 我認為神並不是如你們認為的是人以外讓人瞻仰的東西;而

總要面對的死亡與輪迴(3)

有多少人相信「輪迴轉世」呢?我把文章的題目寫上「輪迴」,其實「輪迴」與「轉世」是不同的,「輪迴」指的是死後靈魂隨生前的行為而受生到相對應的境界;當果報已盡,再轉生到另一界而永無止息,是一種概念;「轉世」比較像是動詞,也就是這個情況中的動作。 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種緣起,沒有終止的一日,在走過的歲月中總是會在留下一些痕跡在處於同一時空的人心中。在《深河》書中所謂的「轉世」是一種記憶與理念的傳承,如果說轉世者帶有前世的記憶,那麼這些被傳播開來的理念深植在信仰者的心中,不斷的傳送到世人心中,就是一種「轉世」的行為。 書中的大津捨棄神來與美津子在一起,但與美津子分手後,他回到神的懷抱,藉由模仿來體會神的愛;美津子也念念不忘大津的存在,模仿大津的行為去體會自己所缺乏的愛與被愛。書中還有另外的主角,像是童話作家沼田,他認為九官鳥代替他本人的死亡,於是當他到達印度後,也買了一隻九官鳥到保護區放生,以這樣的儀式來釋放自己對於動物的情感;木口在恆河旁誦經,為了超渡他的戰友和戰爭時的敵人,我想更多的成份也是為了自己心靈上的平靜。 大津、美津子、磯邊、沼成、木口這五個人在當時的時空裡都在找尋神的存在,如果像大津說的「神」就是「愛」,那麼這五個人都藉由一種模仿或追尋的儀式來找尋愛:夫妻、友情、對動物的愛情。 復仇、憎恨不只存在於政治世界,即使在宗教世界也一樣。這個世界只要有團體就會有對立、鬥爭,來貶抑對方的謀略。~大津物語,P.249 這一段是出現在磯邊獨自在恆河邊醉酒且疑惑著為何自己找不到妻子時,他聽見岸邊印度教徒與錫克教徒發生紛爭的聲音時的想法。這個想法相信也出現在每個人的心中,奇異的是,各個宗教都是勸人向善的,都是倡導和平的,甚至在理念上都有共通點,但只要成為團體產生影響力後,或是兩個團體為了教義上的解讀或理念不同時,就會互相仇恨,甚至殺戮。 人,比起愛,更因憎恨而結合。人因有共同的敵人而結合在一起。長久以來,任何國家、任何宗教都如此延續下來。~轉世,P.259 這次不拿書中的句子,我拿大學時修讀宗教課程裡關於伊斯蘭教的講義內容。我們都知道伊斯蘭教稱神為阿拉(Allah),Allah是「那個神」的意思。在伊斯蘭教裡的有所謂的六信五功是作為穆斯林的基本條件。「六信」是他們的六大信仰分別是:信真主、信天仙(使)、信經典、信先知、信後世、信命運。在伊斯蘭教中,真主曾派3

總要面對的死亡與輪迴(2)

《深河》中前往印度的團員們到達印度後,磯邊與美津子兩人在庭院中喝酒聊天,聊的是兩人唯一的共同話題,磯邊的妻子去世前,關於轉世的想法,妻子的遺言在丈夫心中無法被遺忘。然而認為自己無法愛人的美津子對於這樣的愛情無法體會,也感到孤獨。 在我們的一生,某個東西終了,但並非一切都消失。~河畔的市鎮,P.148 美津子與大津之間的情感令人玩味,她不覺得自己對任何人有愛的感覺,但心中總是牽掛著這個自己在學生時期捉弄的男人,新婚的蜜月旅行也選擇與丈夫分開,獨自一個人到蘭德的森林中渡過,心中牽掛的仍是在里昂讀神學院的大津;離婚後,她在醫院當義工看到磯邊夫婦兩人的感情,之後又在聚會中得知大津在印度的下落,她也前往印度的瓦拉納西找尋大津。這是不是她對大津的愛情而不自覺?又只是她對於年輕時捉弄大津感到愧疚? 書中的這句話,想起常掛在心裡的「緣起緣滅」,當一段關係結束並不代表緣份真的結束,留在心中的回憶也代表著這段關係的存在,不論好壞,只要念一起就有緣起,就會有因果,總有一天緣份也許會結束,在這一世的結束不代表下一世不會再繼續,這也是我之前一直反覆讀無有歌的原因。在歐美人士的心中,對於輪迴或因果的體會不似亞洲人的深刻,但在多數的宗教裡都有來世或是另一個世界(天堂或地獄)的存在。有時我會想,所謂的天堂大概是指逝者在離開人世後,親友們對於逝去者的美好回憶,而地獄大概是指對該位逝去者不好的回憶。 在台灣民間傳統信仰裡並不希望生者一直惦念著逝去的亡者,因為這個想念的頻率會使亡者的靈魂捨不得轉世,反而被生者的思念綑綁在人世間,就像是有些人在至親的人死去後還是會覺得他們活在身邊,雖然有些心理因素成份在其中,但也有可能是因為過度的思念造成的一種現象。當我看到《奇想之年》最後: 「你必須感覺潮湧的變化。順應變化。他這樣告訴我。小麻雀無人眷顧,但他確實這樣告訴我。」~P.262 親人的離開在心中的確會造成傷痛,有時造成更大痛楚的原因就是因為生者對他們的想念,無法接受他們離開的事實,心中存有的那些鮮明的印象對應著靈堂裡的照片或是棺木裡冰冷的屍體,又或是磯邊看到了妻子火葬後的白色骨塊無法相信那就是曾經默默的伴著他的妻子。這種對比,任誰都無法接受。 還有一種傳說是,逝去的祖先或親人會投胎回自己家族裡,如果用科學的方式來想,有點像是遺傳,祖先們的基因在幾代間流傳著,證明著某個人是出自於另一個人的身

總要面對的死亡與輪迴(1)

書名: 奇想之年 作者:Joan Didian 譯者:李靜宜 ISBN:9759573260042 出版:遠流 連結: 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 書名:深河 作者:遠藤周作 譯者:林水福 ISBN:9578453701 出版:立緒文化 在我們這個年紀,似乎不太能實際的去感受所謂的「死亡」或是歲月所帶來的創痛,又或是當我們到了一個年紀,經歷了一些事物後反而更能感受世間的無常。 第一次面臨親人的死亡是在國小,有一陣子中部的家中傳來了親戚連續離去,然後是爺爺的葬禮。對於生命的無常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學時,專科同學會,在大家酒足飯飽後,隔天我接到五專同校的堂妹打電話來告訴我,有幾個同學在前夜裡要續攤,卻因為酒後駕駛失速撞上橋墩。這個消息震醒了我,楞楞地看著新聞裡,看到救護人員從受到巨大撞擊的車體中拖出「似乎」是某位同學的身體,有一種想哭又哭不出來的感覺,還有不可思議的想尖叫又叫不出來的感覺。 逃避了參加這幾位同學的葬禮,直到現在,我翻開相簿看到那天的和已逝的兩位同學的合照,腦海裡都會浮現其中一位同學站在桌邊,用著自豪且爽朗的聲音說:「算命的說我在三十歲時會結婚,還會大富大貴。」不到三十歲,這顆星星就已隕落。這不是無常嗎?那次的事情後,我會想,如果有輪迴,她會投胎到哪裡?在路上遇到盯著我看的嬰兒或幼兒,我也會想,是妳們嗎?甚至在大學畢業前,還因為要畢業考又要趕書稿,因壓力太大夢到他們四位同學,其中一位同學無言但又憂傷的看著我。其實我也只和其中一位女同學比較熟識而已。 《奇想之年》是一本作者在經歷喪失至親的傷痛後所寫的療傷的書籍,在回頭的瞬間失去了一生的伴侶,獨自面對獨生女長期待在醫院裡接受病魔的侵襲,她用書寫的方式來治療自己。她寫下與家人相處的點點滴滴,我們在文字裡看到她的傷痛,一點小事就能將她的思緒勾回與丈夫女兒相處的日子,丈夫的鞋子、衣服,女兒的笑聲、教堂裡透過彩色玻璃的陽光,回憶似乎變成她最沉重的負荷。 我只能從翻譯的文字裡感受到她對丈夫的思念及心疼女兒被病魔折磨的痛苦與不捨,作者冷靜的文字,冷冷的描寫她個人的療傷過程,讓時間撫平她的傷口,然而留下的疤痕還是可以感受得到那陣陣的痛。 《深河》對於生死有不一樣的看法。也許同是東方人,宗教環境也類似,書中文字比較能敲動我的心。如果說我沒有宗教信仰也不

[抄書]追憶似水年華--蓋爾芒特家那邊

天氣多變,讓我的情緒一直沉到湖底,不說谷底是因為當我陷入憂鬱狀態時,心中就會出現一座深藍色的湖,以前是在湖底高舉著雙手求救,現在則是坐在湖底朝光的來源望去,享受湖底的沉靜。 當憂鬱襲來,已不再抵抗,因為此時是唯一能扮演自己、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並使自己安靜的時刻,即使那種痛苦會令我想對死神求救,但我告訴自己,我還活著,只要活著就會看見那道穿透黑暗湖底的光,在湖底還能感受到溫暖。別說此時要用什麼花精,我知道要用什麼花精,但問題的根本在自己無法掌控的條件下,就必需學會接受與調適。 這兩天我重新翻開《追憶似水年華》,去年底到今年底的進度不大,始終停在第三本蓋爾芒特家那邊的第一卷,多愁善感的馬塞爾一家搬到蓋爾芒特家的府邸,他忘了巴爾貝克海邊的少女阿爾貝蒂娜,忘了童年暗戀的女孩希爾貝特,迷戀上蓋爾芒特公爵夫人和聖盧的軍旅生活,但他其實迷戀上的似乎是上流社會的生活,資產階級對貴族生活的迷戀與嚮往-即使他對聖盧與其情婦拉榭爾之間的感情有著輕視的態度。 如果普魯斯特生活在現代,大概會比當時痛苦百倍,從Alain de Botton所寫的《 擁抱似水年華 》中可以得知,普魯斯特的情緒極為纖細敏感,由於父親是當時非常有名氣的醫生,加上體質虛弱及受到外祖母與母親的溺愛,他對疾病非常恐懼,在熱天氣裡還是會穿著厚大衣,但手指仍然冰冷。 隔了這麼多日再重新讀《追憶似水年華》實在會有些陌生,但我又不願意再重新讀起,尤其是光抱怨弗朗索瓦絲的語句,就讓我頭痛不已,常邊讀邊罵普魯斯特太過碎嘴(雖然我也是)。還好手邊有三本《追憶似水年華》的漫畫版本,但這三本不代表濃縮了前三冊,而是畫家有重新再編排,第一冊的「在斯萬家那邊」只畫了第一卷「 貢布雷 」,漫畫的 第二本 和 第三本 則是第二冊在少女們的身旁的第二卷「地方:地名」。 漫畫絕對是入門這部小說的最好方式,因為漫畫家Stephane Heuet把場景和眾多的文字濃縮成一格一格的漫畫裡,雖然字和註解還是不少,但每一頁每一格的景色都讓人回味無窮。比方說在在第二本漫畫中,馬塞爾和外祖母坐火車到巴爾貝克海邊渡假,當馬塞爾在車廂中醒來看到的日出畫面,畫家用一小格繪出了日出的感動。第三本漫畫裡,馬塞爾去拜訪畫家埃斯蒂爾,畫家讓他在一旁看畫家作畫和其他的作品,我們這些閱讀者可以透過那一小格,就是透過馬塞爾的雙眼看到卡克莒港這幅畫中的每一個部位,甚至可以看到畫布的質地

[抄書]無有歌

忘了是大二還是大三,我修了一門課叫「世界宗教及其對話」,一般學生除非對宗教有興趣,不然是不會修這門課,畢竟這門課的老師是傳說中的大刀,而這代的年輕人對於宗教信仰的觀念也愈來愈薄弱。我雖然沒有特別的信仰,總之,還是修了。 這門課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講到印度的宗教,因為時間有限,所以講師只能簡單的把重點講過,學生自己再看講義。整學期的課我只保留三本講義,分別是印度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當老師在上印度的宗教時,講到了吠陀(Veda)的思想,其中的無有歌(nasada-asiya sukta)讓我印象深刻。 先解釋一些字詞: 吠陀(Veda) 是梵文,是印度最古老的聖典,是古印度波羅門教根本聖典的總稱,原意為知識,也就是婆羅門教基本文獻的神聖知識寶庫,是與祭祀儀式有密切關聯的宗教文獻。原有三種:梨俱吠陀(Rg-veda)、沙摩吠陀(Sama-veda)、夜柔吠陀(Yajur-veda),此三者稱為三明、三吠陀、三韋陀論、三部舊典,再加上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就是四吠陀。 梨俱吠陀(Rg-veda) :譯為讚通明論、作明實說。是有關讚歌(rc)之吠陀,是世界最古老的聖典,約完成於西元前1,400年至西元前1,000年,共有10卷,讚歌1,017篇(加補遺歌11篇則為1,028篇),10,580首頌。太古時期,雅利安人移居印度五河地方,崇拜自然神,集結這些讚歌,就是梨俱吠陀(Rg-veda),也是四吠陀的根本,之後變成勸請僧(hotr,請神官)的祭典書。 在梨俱吠陀卷十中的哲學讚歌有六篇,無有歌(nasada-asiya sukta)是其中之一,它的意思是宇宙之初只是一片無差別的混沌,只有虛空所包的「太一」(Ekam),它由自身的「熱力」(tapas)產「生意」(manas)的種子,因而展現生機和「欲愛」(kama)。從胎兒受孕的過程來觀察宇宙生成,「由欲愛而發展出宇宙萬有」也就是後世佛教所說的十二因緣,十二種因緣生起之意即構成有情生存的十二個條件:無明(avidya)、行(samskara)、識(vijnana)、名色(nama-rupa)、六處(sad-ayatana)、觸(sparsa)、受(vedana)、愛(trsna)、取(upadana)、有(bhava)、生(jati)、老死(jara-marana)。 這都不好懂,但如果有在讀

隨寫

因為某個原因,我找出了很久以前的人格類型與職業環境分析表,這張表我做了兩次,所以要以第一次的為主,其實兩次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在研究型與藝術型兩欄的分數破百,有時我會質疑這個結果是自己「想要」的結果,而不是真正反應自己。接著我看到這幾行字不禁苦笑: 喜愛研究性質的職業或情境,避免企業型職業或情境的活動。 自覺好學、有自信擁有數學和科學方面的能力,但缺乏領導的才能。 喜愛藝術性質的職業或情境,避免傳統性質的職業或情境。 自覺富有表達能力、直覺、獨立、具創意、不順從、無秩序等特徵,擁有藝術與音樂方面的能力(包括表演、寫作、語言)。 之前和人討論到這個分析表,她也做了這個分析表,她覺得這個表對我的分析十分準確,我心理想著的是:「誰不是想要這樣的工作啊?」唉。 看到science留下的文字:「感覺當初認識的那個洋洋灑灑可以寫死三千萬煩惱絲的aop,現在卻被現實正在消磨掉你對文字,對心靈探索的熱情…」心酸。science是一個認識很久,可是沒有很熟悉,但是以前在紅樓的時光中,我唯一認識可以置身事外,不會過於理性,感性起來也不會讓人雞皮疙瘩掉滿地的朋友。 這幾天的我是很偏激的,不是因為讀了那些幾千年前的哲學思想的原因,而是讀了《愛像非洲一樣寬》,我一邊哭一邊讀這本書,還有回想起讀政治經濟學時的各家思想。 物競天擇這個理論就某方面而言是很殘忍,我甚至認為是資本主義拿來掩蓋自己罪行的藉口,難道說,那些被淘汰的人事物都是 應該 的嗎?由於昨天聽到兩則新聞,一個是中年失業男子因為忍受不了饑餓偷了超商便當,另一個是某個家長抗議自己女兒在學校的營養午餐吃不飽但學校還有多餘的剩菜剩飯提供給遊民或低收入戶,這都不是家長抗議的理由,他抗議的是,還有開著賓士車的人去領這些剩菜剩飯。這些經濟學中的free rider,占有社會中極大的資源,再運用他們手中的資源去掠奪那些缺乏資源的人。這些擁有多數社會資源的人運用各種手段讓其他人不與他們競爭,但他們也同時去掠奪或殘害這些相對弱勢的人,比方說,這些富人運用他們的資金僱請會計師協助他們如何避稅,但他們仍享用社會福利甚至享有多國的社會福利;窮人或是相對於他們的窮人因為不知道這些方法,所以只能乖乖繳稅,或是幫富人負擔他們的成本。 有次我讀了某本女性雜誌,當期訪問的是奧黛莉朵杜(Audrey Tautou),她說,在她還沒成名前,因為工

板型更換與抄書

本來不打算開電腦的,還是開了它,想把一些鎖事交待一下,雖然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 先說板型換了這件事。晚上和 雨漣 、 換日線 約在壹陸壹,其實我是去插花的。聊著聊著,我說,其實已經想要離開接案工作這一塊領域了,話題一轉,雨漣說:「妳又換板型了。」只能苦笑,這完全是意外。 換樣板是很久前就想做的事了,但一直有很多考量,例如我希望頁面的寬度是浮動而不是固定的,因為大家的螢幕寬度都不同,如果固定在一個寬度,那整個空間都浪費掉了,所以浮動寬度是首要考量。再來是欄位數,我希望至少有三欄,主文區要夠大,因為有時我會放大張圖,旁邊兩欄的活動性要高,可單可雙,最好也能調整字體大小。找了很多板型,有些是浮動寬度但不適合放中文、自己能調整的程度也不高,有些不能透過blogger後方的控制界面更改,有些有很多欄位,可是設計者規定不能更改他的設計…有一好沒有兩好。後來我找了很多樣板在測試用的blog測試效果,例如文字大小、自訂欄位的空間和更改固定寬度為浮動寬度…結果視窗開太多,不小心就傳錯到這個blog,在來不及備份的情況下,也只好不得不去花時間去改,在沒有事先規劃的情況下最後用了 Isnaini 的三欄式 Nyoba 樣板,因為這個樣板的部份是浮動寬度且欄位給的夠多。 當然我可以自己做,先做個草圖,再開始規劃。可是,我已經無法從其中得到樂趣。這是一個致命傷,本來是很喜歡的東西,但現在已無法帶來樂趣,這也是為什麼我想離開接案的工作,也許是現實因素所影響,所以沒有了熱情。但也可說是因為我從其他的事物上得到了另一種樂趣,從閱讀、花精和塔羅牌或繪畫(鬼畫符)或寫字。 總之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我把板型套上去,沒有做太大的更動,該在的都在,小水滴拿掉了,當初只是為了幫出版社寫一篇文章而養的blog pet,在日本不斷的改良後,雖然好玩的部份變多了,但因為都是flash,每次loading都很慢,我也沒什麼耐心去等所以拿掉它,眼不見為淨,但也把Twitter改為Flash。 總之,我還是很貪心的想把下方多增加幾個欄位,不過目前應該到此為止,不會再去更動它,頂多幾個小的widget會變動一下。 以上,是關於板型變動的說明。 以下,今天在壹陸壹,和雨漣、換日線聊天時的一點點心得,還有一些抄書、碎碎念。 到達壹陸壹的時候,她們已經在店裡了。 聊過板型,聊到電影,聊到書,聊到部落格,聊到網路應用,店裡除了大

隨想

生命可能不只一次要你藉由演出你本不是的一面,來證明你是誰。 ~與神對話,P.213 當你選擇了愛所發起的行動,那你將不只存活著而已,不只是贏而已,不只是成功能已。那時你還會體會你真正是誰及你能是誰的全部榮耀。 ~與神對話 Vol. 1.(忘了哪一頁) 我讓每個人做他們自己,我並不打算去改變我的朋友,我僅專注在自己的心智修練和療癒自己,這是我唯一能為朋友所做的事。 ~Ripple Cards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reading , diary

閱讀者與創作者的故事-第十三個故事

書名:第十三個故事(The Thirteenth Tale) 作者:Diane Setterfield 譯者:呂玉嬋 ISBN:9789866973505 出版社:木馬文化 部落格: 活動文章連結 網站: 博客來活動頁面 | 英文網站 這其實是一個悲傷的故事。當我看到是作者與愛書人的故事時,想到了《查令十字路84號》這本經典的愛書人與舊書店的書信集,在我報名參與這個活動時,正在讀《查令十字路84號》。 在讀完後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因為書中提及的小說,倒讓我覺得羅曼史的色彩多了些,部份的情節讓我想起Agota Kristof的《惡童日記》,但總是比《惡童日記》緩和一點,帶點童話故事的色彩。附帶一提《惡童日記》和薩德的《索多瑪120天》這兩本的成人色彩較濃厚,但《惡童日記》又多了戰爭的無奈與悲哀。 愈扯愈遠。 這個故事在前幾頁開始時,有很多是作者對於書店與書的個人看法: 「…書店是事情的本質,是書籍的寶庫,是所有書籍的庇護處,包括作者曾經深情書寫,但現在卻無人想要的書。…書店是閱讀的地方。」 當然,那封釣足書中主角瑪格莉特胃口的信,也是在顯示一個成名作者的無奈與對記者的嘲諷。 在開始閱讀時,速度是非常緩慢的。這本書架構之奇特,前三分之一在說書、文字與作者的關連,還有近似於幻痛症的主人翁藉由閱讀傳說找尋已故作家身影的投射自己雙胞胎妹妹的行為連結,讓我可以慢慢閱讀。但中間開始,當瑪格莉特到達溫特女士的宅邸,當溫特女士開始敘述伊莎貝爾的故事時,一個家族悲劇就開始呈現在眼前,就像瑪格莉特以往閱讀的古典或十九世紀的羅曼史小說,有落沒貴族、家教老師,還有很多「Happily ever after」的故事,但不同於那些故事的是,溫特女士自己的故事只是一個次要的情節。 在這一部份裡,我們看到的是驚悚、還有急於找出「真相」的過程。不論書中的瑪格莉特或是拿著書本閱讀的我,都無法在這個部份煞車,她請人找尋故事中的人物存在的真實性及部份人物的下落,再配合她自己探訪的過程已經拼湊出故事的結局,剩下的只是找出「真相」,而這個「真相」其實就是「過程」。就像電影或連續劇,我們往往急於知道結局是什麼,實際上我們也都能預料結局為何,但真正有趣的就是導致這個結局的過程和過程之中我們不能預料的變數,這個變數往往會讓結局出乎意料之外。 除了溫特女士的故事外,也隱藏了瑪格莉特自己的故事,雖然在一開始就簡單的帶過

中秋讀《色,戒》

書名:色,戒 作者:張愛玲 ISBN:9789573323532 許多小說再拍成電影後又會出現另一種版本,比方說《魔戒》、《傲慢與偏見》、《理性與感性》。想當然而,在這《色,戒》部電影得獎後一定會有許多週邊商品出現,特別是原著小說也會重新包裝後再重新販售。 張愛玲女士的作品讀得不多,曾經有一陣子很著迷於她筆下的浮華世界,總是在紙醉金迷的文字中看見另一種滄桑,也許是因為她生活的時代帶給她不同於一般人的感受。應該說,那個年代的人寫起小說來總有不同於現今的滄桑感,操弄文字的方式也和現代人不同,總有點繞舌,但確實別有一番風味。 把這篇小說獨立出來出版,就真的是乘得獎電影的順風車來銷售,有許多人本身就是張女士的死忠讀者,甚至有她的作品全集。所以這本限量特別版的小說功能有點類似漫畫版的《追憶似水年華》,可以帶領更多未讀過相關作品的人進入作者的文字世界。當然,先前已有許多作品改編成電影或連續劇,然而電影似乎比連續劇更容易獲得認同,個人也偏好電影勝於連續劇。 要把《色,戒》短短的四十頁內容改編成電影,真的是很困難,尤其裡面許多內心對白的部份要透過演員及運鏡的詮釋,也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國內外多是長篇小說改編成最多兩小時的電影,可能有些對白刪改了或是角色改變了,又或是演員無法呈現書中角色的感受。文字給人很多的想像空間,而影像則是把文字建構的想像空間實體的呈現出來,但又要不失原味。我想,在今年結束前應該是沒機會再踏入戲院,只能看著文字想像故事中人物的感受。 女主角王佳芝和其他同學被設定是大學生,大學生的特別處在於天真與易衝動,任何時代的大學生都是一樣的,也才會有這麼一群人在沒有經過特務訓練下就這麼行動了,也有特工樂於接收這樣的一個團體。 就像是演戲一樣,王佳芝為了接近易家,扮演了麥太太這樣的角色,一個報復丈夫玩舞女,自己跑單幫貼補家用的少婦。她本來就是學校的當家花旦,雖然沒什麼名氣,也沒什麼舞台可以表現,從文章裡可知她十五六歲時就有眾多的追求者,只是她不斷的抗拒著,但為了這麼一場愛國的戲,把她努力維護的清白給賠掉了,還給了一個她看不起的梁閏生,而不是她可能會喜歡的鄺裕民。就「王佳芝」而言是一種恥辱,但一個沒破身的「麥太太」也說不過去。 對一個女人而言,買鑽戒是一件大事,古今都一樣,還是少見的六克拉粉紅鑽。在開場的麻將牌局裡,打牌不是主要目的,只是富太太們展示珠寶和交誼的一種方式,所以透

書愈難賣,行銷活動要愈注意細節、日期和備案

現在的出版社很辛苦,書不好賣是真的,紙價上漲,後來部份出版社退出某個經銷店減少了銷售點,又要顧及讀者的閱讀品質加上希望以提高吸引力紛紛做出節錄的試讀本贈送讀者閱讀,之前的《偷書賊》、《失物之書》都是在讀了試讀本之後覺得內容很不錯便下了訂單。 也許是這樣的動作吸引了大量的訂單,許多出版社便做了節錄的試讀本,不管是電子當的Flash版、PDF版,或是紙本的試讀版,更聰明的是結合所謂的部落格行銷。之前的書籍行銷結合部落格是在書本發行前請有興趣的網路使用者在部落格上放個貼紙連結以提高page rank增加曝光率,或是像《偷書賊》、《失物之書》請讀者在閱讀後分享心得及連結、引用。書籍是很美妙的,一本好書,沒有時空的限制,只要是經典,不需要特別行銷手法,什麼時候都會有銷售量。但站在出版社成本與獲利的想法,除了前面那一波讀者外,也需要持續的行銷活動以吸引更多未讀過這本書的人來閱讀,也就是下邊那張圖的D、E兩區。 其實這類的行銷活動,我不知道是出版社自己負責還是外包給外面的人去負責?因為曾經接到一通電話,說是要將某本書的行銷活動委外,但在我看過那本書的內容前五頁,因為與個人的道德觀差異太多,那是很有挑戰性的企劃,但我怕在死後原要下十八層地獄又因為那本書的關係會被打入二十八層地獄,剛好那陣子也忙所以拒絕了。 現在的行銷活動成本又更高了,要先印整本的試讀本給部份讀者,再請讀者在個人網站裡放心得做連結至自家網站,雖然提高成本,但實際回饋給讀者的部份並不多,大概就是一本試讀本吧! 我參加一些活動沒有再收取什麼行銷費用,多半是參加好玩的,也覺得有書可讀是件很棒的事,會覺得出版社也很辛苦,要寄要送要挑選讀者,對編輯或行銷企劃來說是一個負擔,只是這一次,我參加的這個活動就頗不爽了: 8/13:我收到出版社的來信表示錄取試讀活動,隨信附上貼紙一枚,希望能幫忙放在網站上。我冒著被博客來取消策略聯盟的風險掛上去。這個活動內容原訂是在8/26前完成publish感想及貼貼紙後,會選出5名讀者可獲獎勵金1000元及1000元等值的大塊文化圖書(可自由選書)。 8/16:沒收到書,寫信去問沒下文。 8/17:收到書了,原來是透過民間郵政傳遞,畢竟不是官方組織,難免會有誤。但每次宅急便都準時送達,看來民間郵政要好好檢討。 8/18~20:這中間我都在閱讀,也發現好像很多人因為颱風的關係沒收到試讀本。 8/21